logo

国家创新型城市进位幅度全省第一 港城科技创新秀出新高度


(记者 周莹 通讯员 连发)医药龙头企业研发团队超万人、高性能纤维产品齐整、中小型科技企业蓬勃发展……2024年,港城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52位,较上年提升13位,进位幅度全省第一。


“十四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创新优势,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优势,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提供动能。连云港亚洲第一井破解“地下”奥秘,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为国家能源转型提供港城支持,“未来”号参与国家海洋技术开发……这些重点科技载体,为科技中国贡献源源不断的港城力量,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5年,生产力有了“新引擎”。港城硅材料搭上AI芯片的快车,悟空智算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港城四大医药企业全部完成从仿创为主向创新为主的转型,港城新质生产力有了强力的支撑。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产学研对接活动,电动拖轮、污水治理菌群、氢能燃气轮机等一批实验室产品走向生产线,港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数据显示,围绕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赛道,仅今年新获批省科技副总159名,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创新主体力量持续增强。对比2020年,港城高新技术企业近3年增幅位居全省前列;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翻番。科创板上市企业、省创新型领军企业、省创新联合体数量均为苏北第一。省潜在独角兽企业连续3年取得突破。在港城,企业的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市科技创新成果近7成,企业创新成果正不断涌现。


  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更加通畅。为了帮助企业尽快成长,科技部门帮助企业申请了国家、省市各种科技计划,带着企业南上北下,找科技成果;为了帮助中小成长型企业找资金,港城科技部门主动设立企业“白名单”。并淡化全职、户籍、社保等刚性门槛,以实绩、贡献论英雄。优化出台两轮科技政策,推动政策免申即享、应享尽享。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大科学装置、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恢复市级科技计划引导,率先设立成果转化“揭榜挂帅”机制,在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部署上,旗帜鲜明地坚持“谁能干让谁干”的原则,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根本标尺,让企业敢于挑战创新“无人区”,并规划建设花果山科创走廊,打造市域科研飞地。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