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40余名美术创作者、爱好者齐聚大竹园村 农文旅融合 写意新画卷


(徐黎一 肖迪)“我来时,晨雾还没散尽,整座山像是被清水濡湿的宣纸,晕着淡淡的青灰。选在桃源书房临窗的位置坐下,古寺就在对面,隔着一段恰到好处的距离。”11月16日上午,在宿城街道桃源书房,参与主题写生活动的海州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崔博说。


  11月16日,宿城街道大竹园村的桃源书房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户外写生活动。来自海州、连云等地区的美术从业者、爱好者40余人,他们手执画笔,在秋日阳光下描绘这座高山书房的独特韵味。这一刻,云雾茶山与墨香书房相映成趣,艺术创作与自然风光交融共生,在江苏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里,这场秋日的户外写生活动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的又一次生动尝试。


户外写生

发现宿城别样秋冬


  “这里不愧是‘村景一体’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每一次抬眼都能收获不同的美景。”参与活动的山水画爱好者李玉红一边调色一边说。“在这里写生是一种享受,不仅有绝美的自然风光,还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李玉红所指的“好地方”就是桃源书房,这个位于连云区宿城街道的文化新地标,坐落于海拔581米的江苏省最高行政村内,是由老旧茶厂改造而成的公共文化空间。书房于2025年4月20日正式开馆,拥有藏书1万册,配套露天平台和观景平台,可俯瞰连绵的生态茶园和苍翠山景。

  由于桃源书房的建筑设计保留了原有茶厂的工业元素,同时融入了现代美学理念,玻璃幕墙的设计让室内空间与外部自然景观无缝连接。参与活动的艺术家们纷纷表示,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为他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上午10时许,笔者在书房院子里看到,大家已拿起画笔沉浸在创作的氛围中。他们分散在书房的不同角落,寻找着自己心中的最美视角。有的选择在露天平台远眺整个茶园,有的则坐在室内透过玻璃窗捕捉光影的变化。“秋日是写生最好的季节,你看我们正前方那一片山林,色彩层次多么分明。我今天的作品主要是以山林为主体,而周围的建筑也会带上,但只会浅浅描摹一下。”海州区美术家协会一位会员说。


艺术对话自然

乡村文化迸发新火花


  “这是我第二次来桃源书房写生,一边品茶一边创作,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确实是一种独特的体验。”连云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张立业说。

  在张立业看来,立于海上云台山桃园书房,推窗便拥绝佳视野。远山如黛,隐于缥缈云岚。其写生视野开阔,对于山水写生来说是绝佳之处,秋冬季节,山色层次分明,树叶半落,层次分明。笔墨落纸时,心随景致沉静,笔下线条也添了几分灵动。这场写生,是自然与心境的交融,满是惬意与收获。

  从上午晨露未散到傍晚,创作者们依然是意犹未尽,收笔时墨香正浓。艺术与自然的巧妙对话,让这场秋日写生活动韵味十足。正如崔博说的:“这一纸山水,不仅留住了宿城的秋冬,更留住了我与这片天地对话的每个刹那。”

  艺术创作者们不仅用画笔记录了眼前的美景,更深入了解了当地的茶文化传统,而这也正是桃源书房与众不同之处。依托村落里的茶文化资源,书房不仅提供阅读空间,还提供茶饮简餐、亲子手工、禅修研学、主题团建等服务内容,桃源书房成为大竹园村“小院经济”的有力支撑。


农文旅融合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宿城的旅游资源丰富,除唐王李世民、陶渊明所呈现的历史文化故事外,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为农文旅融合提供了坚实基础。”宿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街道充分利用云雾茶、板栗、山楂等自然资源,以及枫树湾、唐王湖和海上云台山等景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艺术与文化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这个高山村落,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而越来越多人慕名打卡桃源书房也正是街道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做足文章的精彩一笔。文化与艺术的注入,或将为这个传统村落带来新的生机。连日来,随着写生、摄影等艺术活动的不断增加,大竹园村正逐渐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创作基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爱好者前来寻找灵感。有创作者提出,下一步,这里也可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文化体验中心,将引入更多艺术创作、文化沙龙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大竹园村的独特魅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