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24—2035年)》发布 未来城市这样“梳妆打扮”


(记者 张晶晶 通讯员 孙淑莉 朱明忠)昨日,笔者从市城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连云港市环境卫生专项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于7月31日获市政府批复。作为未来10年的全市环卫事业发展的“路线图”,《规划》聚焦补齐设施短板、存量设施优化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为提升城乡环境卫生建设管理水平提供坚实保障。

全链条治理

让生活垃圾“各得其所”

据悉,《规划》共十三个章节,构建了覆盖源头减量、中端收运、末端处理及长效管理的全链条环境卫生治理体系。规划基于城市发展阶段与实际需求,科学预测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等固废近远期产生量,为设施规模设定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量化依据。

在体系建设方面,《规划》明确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的目标与路径,详细规划了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及其他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转运与处置系统以及相应的设施设备配置。同时,对建筑垃圾、大件垃圾的专项收运处理以及公共厕所、环卫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布局标准与需求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提出了集约化、园区化的发展远景,计划布局连云港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并因地制宜打造环卫综合体项目,提升设施协同处理能力和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针对农村地区,《规划》明确了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和农村环境整治,推动城乡环卫服务一体化。

立足市情

让规划更“接地气”

为确保规划落地见效,《规划》在起草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我市城市发展规模、现有设施状况、区域特点、公众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强化与《连云港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衔接。

在设施布局方面,坚持“经济可行、技术先进、运距最优、扰民最小”原则,综合评估地质条件、交通组织等因素。设施选址和规模确定充分对接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等空间管控要求,确保规划可实施、能落地。

公众参与也成为规划编制的重要环节。通过“线上+线下”多元互动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基层管理部门的意见建议,让规划内容更贴合实际需求、贴近民生、顺应民需。

聚焦长效治理

绘就系统治理“施工图”

规划获批只是第一步,关键在落实。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协同相关部门和县区板块,扎实开展垃圾分类提质增效,推动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常态长效。

在管理机制上,将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统筹、科学引导的原则,构建城乡生活垃圾治理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实施党建引领、示范引路、积分引导等活动,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采用“入户宣传”“桶边督导”等多种方式,提升垃圾分类的准确率和覆盖率,培养分类好习惯。

设施建设将按下“快进键”。按照《规划》,我市将优化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应急填埋保障的处理体系。加快推进东海县、赣榆区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提升厨余垃圾处置能力。目前,东海县餐厨垃圾处理厂已基本建成,正在调试。序时推进赣榆区九泉山飞灰填埋场建设和刘湾生活垃圾填埋场改建飞灰填埋场项目,提升飞灰处置能力。

专项整治行动也将同步深化。通过优化垃圾投放点设置,配足配全投放容器、提升农村垃圾转运能力,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同时,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机制,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持续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