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晨晨 通讯员 包倩)日前,笔者从市文广旅局非遗处获悉,今年以来,我市成功争取省级专项资金53万元,其中重点项目22.5万元,一般项目30.5万元。争取项目数并列全省第一,项目资金数仅次于苏州,位居全省第二,为我市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发展夯实了经济基础。而在这“真金白银”的坚实支持下,我市正积极构建“文化展示+技艺传授+实践认知”的立体化传承模式,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转向动态活态传承,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走进东海水晶雕刻非遗馆,无数市民游客叹为观止,他们尤其被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所吸引,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会长、东海水晶雕刻非遗馆馆长陈士军,也不时参与现场技艺的讲解。“以前,这些水晶艺术品就只是展示,与观众隔着层玻璃,有了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支持,我们水晶雕刻非遗文创展示区也建起来了,年轻人能买到心仪的周边文创,这种趣味实践对水晶文化的传播是显而易见的。”陈士军提到的资金,就是国家和省级下拨的“真金白银”。据悉,今年以来,该馆已投入20多万元用于文创产品开发,47万元用于文创展区硬件配套与全民直播平台搭建。他们还将资金用于传承人的教育培训、技法创新等。这种“文化展示+技艺传授”模式,也让我市无数非遗从展柜走向街头,推动我市非遗与旅游、文创、教育、科技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拓展传承实践空间,丰富文化内涵。
同样生动的场景还出现在千艺鑫玺面塑非遗工坊。在这家刚刚入选省级第二批非遗工坊的“艺术空间”内,创始人王晓明正指导一群社会学员捏制面人。王晓明介绍,得益于各类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工坊升级了设备并拓展到社区学校,团队也不断壮大,“现在不光是面塑,剪纸、草编等各类非遗项目传承人,都会聚到我这个工坊内,形成了7支标准化团队。”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也辐射到现实生活,“目前,工坊已带动宝妈、退休职工、残疾人等特定就业群体40余人,服务人次3000多人。”王晓明边说边展示工坊的年度计划表——每周举办实践课程,分主题设计各类非遗培训活动,让非遗成为生活一部分。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市省级非遗工坊已增至6个,全市上下开展非遗进乡村、进社区、进景区、进历史文化街区、进新型文化空间、进商圈等非遗“六进”活动600余场次,开展非遗、民俗类展示展演活动150场次、非遗课堂50场次。
这一立体化模式的背后,是我市对非遗传承的系统性布局。市文广旅局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专项资金优先投向“薄弱环节”:重点项目资金用于生态保护区建设、技艺的梳理与培育、文化展示平台建设等;一般项目资金支持实践认知活动,如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资金分配也突出“见人”导向,确保传承人收益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公众参与。“立体化模式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让展示、传授、实践环环相扣。”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说。而随着专项资金持续注入和实践网络不断扩展,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将更加走深走实,“下一步,会深化‘三结合’模式,为非遗保护拓展更多可探索推广的‘连云港路径’。”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