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山绿水绘画卷——“十四五”港城生态环境综述



(周莹 周静 袁晓)今年上半年,全市PM2.5浓度降至34.0微克/立方米。

空气优良率达81.8%,绝对值及改善幅度分别位于全省第二、第一。​

今年上半年,我市12条入海河流总氮平均浓度较2020年下降3.1%。

春季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占比达100%,为沿海三市最优。

1456个行政村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报范围,治理管控率达62%。


青山,耸立于蓝天下;碧水,流淌在城市中。如今的港城大地,处处是绿树葱茏、鸟鸣婉转,一幅青山碧水生机图跃然在港城大地。

今年上半年,全市PM2.5浓度34.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6%,绝对值及改善幅度排名分别位于全省第五、第二,其中绝对值排名创“十四五”以来同期最优;空气优良率81.8%,同比上升6.5个百分点,绝对值及改善幅度排名分别位于全省第二、第一。

“十四五”以来,港城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强大合力,写就新时代连云港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十一”国庆节,前来港城游玩的游客随手一拍就能得到“美颜蓝”“漫画云”。

“十四五”以来,我市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肯定。尤其是港城空气治理成效明显,不断刷新有记录以来的“蓝天奇迹”。

这种“蓝天奇迹”背后是我市围绕“盯大户、查高值、控源头、降扬尘、强执法、促整改、抓联动”治气方针发挥效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每日分析研判形势,全力开展污染应对,持续推进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今年我市完成治气减排工程93个、完成率58.1%;并开展空气质量提升行动,组织VOCs走航车对国控点周边的加油站、工业园区和4个化工园区全覆盖走航,及时溯源排查移交处置,切实压降臭氧浓度,上半年污染天数同比减少12天。

与此同时,我市还狠抓关键性变量,严密落实春节烟花爆竹禁放规定,抓实秸秆露天焚烧管控,发现处置零星火点92个,并全部及时处置。稳步推进水泥、燃煤锅炉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

在这些举措下,在城区,公交车没有“黑尾巴”,新能源汽车加速奔跑;在农村,无数的家庭告别散煤取暖,采用更清洁的取暖方式;在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让燃煤电厂更加清洁……

河湖面貌持续提升。我市围绕不达标国省考断面,编制“一断面一策”;印发实施《连云港市2025年汛期水环境监管工作方案》,明确压减直播稻种植面积、实施灌溉定额供水、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和农田退水循环利用等15条工作措施,严防汛期水质大幅下滑;以12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6个近三年汛期单月水质降至Ⅴ类及以下国考断面为重点,组织开展汛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帮扶指导。排查入河排污口4444个,纳入整治3429个,整治完成率79.91%;完成管网建设、雨污分流等源头治理工程77个。

这一项项举措让碧水绕城正在变为常态。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完成入海河流总氮治理337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率63%,12条入海河流总氮平均浓度同比2020年下降3.1%;春季近岸海域优良(一、二类)海水面积占比为100%,同比上升5.1个百分点,为沿海三市最优。

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家园更加健康美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城乡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让农村面源污染得到遏制。

如今,港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筑牢城市生态安全屏障



秋日的月牙岛,芦苇荡中,新的候鸟从北方飞来,即将前往南方过冬。

曾经月牙岛是一片燃煤电厂粉煤灰堆放处。经生态治理后形成湿地公园,拥有芦苇湿地、镜湖三岛等生态景观,2023年建成连云港首个AI生物多样性观测站,记录到小天鹅、花脸鸭等20余种迁徙水鸟。更为重要的是,如今月牙岛不仅有了生态风景,还变为港城旅游热门地点。

月牙岛之变不仅长出了风景,还“种”出了当地百姓的好日子。

月牙岛的蜕变并非孤例。从石梁河水库的生态治理到东海羽山的地质环境修复,我市以一系列扎实的工程,由点及面地缝合着曾经的生态伤疤,持续筑牢全域的生态安全屏障。

“十四五”期间,在连云港,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重塑,港城人为建设一个山川秀美的家园而不懈努力。

——我市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有序推动生态保护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建设。

——构建监测网络,今年启动云台山、临洪河口2个省级监测站点建设,推动各县区或重点地区多样性观测站建设;在月牙岛建成我市AI识别鸟类观测站,已捕捉并识别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

——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开发建设活动,从严做好生态管控空间项目准入管理,确保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今年已召开论证会议7次,服务项目12个。

——以小流域和小区域为单元,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1个,2个有序推进;持续推进云台山“生态岛”试验区14项工程项目建设;助力提升生态修复,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十四五”期间,我市在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同时,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市开展执法检查1724家次,人均执法52.38次,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29件,罚款379.18万元,运用环保法配套办法查处案件5件(其中查封2件、移送行政拘留3件),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7件,有力打击了一批环境违法行为。

——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入园”、重点排污单位环境守法帮扶等活动,覆盖企业3800余人次。执法方式不断优化,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667次,占比44.93%,办理相关案件6起,占案件总数的28.57%,动态调整253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126家企业纳入“综合查一次”豁免清单,实施差异化管理。


  答好发展和生态双选题



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外有一大片湿地,鱼儿在其中悠闲游弋,白鹭等水鸟在此停歇捕食。这片湿地是徐圩新区为实现石化园区工业废水生态化排放建设的生态安全缓冲区,通过建设达标尾水净化工程,让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达标排放的尾水经管道流经稳定塘、曝气塘等载体,并通过潜流出水进入多级多槽表流湿地,在植物、微生物及基质的联合作用下实现来水深度净化,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

“十四五”期间,港城各地的“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同频共振,奏响高质量发展的强音。

——全市生态环境部门与县区(板块)就环境质量改善、项目环评等工作常态化开展会商,把困难“想在先”,把工作“做在前”。

——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围绕优化项目审批服务、实施柔性执法、强化要素保障、推动惠企政策落地四个方面共提出11条务实举措,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严格落实“不见面、不对应、网上办”等相关制度,有效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今年全市625个重点项目中,已完成环评审批449个,完成率达71.8%。完成连云港内河港总体规划等4个规划环评审查,序时完成各项审批任务。

——更新升级轻罚、免罚清单,全市清单由11项增扩至24项事项,实施审慎包容监管,今年以来,依法依规给予从轻或不予处罚案件13件,涉及金额318万元。开展排污总量指标储备库建设,今年以来,全市入库项目19个,出库194笔,保障一批重大项目顺利落地。

与此同时,我市将山水林田湖草化作绿色产业源头活水,催生出生态农业、文旅康养等新业态,不断解锁高质量发展新密码。

美丽乡村生态治理的触角深入广袤乡野,释放“越保护越增值”的澎湃动能。如今,黑林、朝阳、黄窝等地依托绿水青山已经长出了百姓富裕生活幸福果、好风景。

森林如画里,山晚望晴空。站在新的起点,连云港这座“山海之城”将继续执生态之笔,饱蘸创新与实干之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康庄大道上奋力前行,让“山海连云港”的绿色名片更加璀璨,让这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历久弥新,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连云港智慧和力量。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