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用2年时间,村集体实现从负债20万到年纯收益超百万元———方庄村的“暴富”密码


(□ 杨华)2022年之前,方庄村集体还背负着20万元的债务;短短2年后,到2024年,村集体收入已突破600万元,纯收益超过100万元;预计到2025年,村集体收入将跃升至1600万元以上,纯收益有望突破450万元。位于灌云县杨集镇北部的这个小村庄,何以实现如此跨越式的发展?

其致富密码,在于探索出一条“小田变大田、农业带工业、工业促就业、强村帮弱村”的兴村富民新路径,成功激活了集体经济的“一池春水”。

小田变大田

小利积大钱

金秋时节,通往方庄村的四中沟村路两旁,1935亩水田生机盎然、稻穗弯垂,预示着又一个丰产季。

这片水田就是方庄村脱贫致富的“风水宝地”。它原本分散在农户手中,有的撂荒多年,如今统一流转归村集体自主经营。这就是方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唐晓蜜于2022年6月上任后作出的第一个决策。

这一决策非常“接地气”。2022年之前,方庄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除了村部办公房和一座占地面积8亩、校舍又矮又破的村小学之外,村里再没有其他集体财产,有的只是陈欠的“饥荒”20万元。因为被欠薪4万多元,村“两委”成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全村户籍人口2665人,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只有621人,留守的老弱病残劳动能力弱,村里3400亩耕地闲置了不少。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2022年6月,在镇党委坚持以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第一要务、以“书记抓、抓书记”为选人用人导向的政策指引下,原本在连云港汽车客运有限公司跑长途的唐晓蜜卖掉了6辆客运车,回村参加村民选举并成功当选方庄村“一把手”。

当时,县、镇两级党委正开展“规模化整合土地,村集体自主经营”的工作部署,唐晓蜜针对方庄村底子薄、荒地多的实际,召集38名在家党员和12名群众代表开会商议如何推动“小田变大田”。

“虽然当时有个别人担心这事会亏本,但是这项工作不仅能够提升粮食产量,而且可以解决外出打工人的后顾之忧,更何况农村最不缺的就是种地能人,所以最后少数服从多数,集体通过了决议。”80岁的村民代表兰井明对当天的会议情景记忆犹新。

决策通过了,村集体一穷二白,土地流转经费从何而来?答案就在“富民兴村贷”。原来,灌云县财政与县农商行合作推出“富民兴村贷”,用1000万元“富民兴村贷款担保专项资金”成功撬动1亿元贷款。不仅年利率降至3.65%,为全市最低,而且村集体贷款利息前3年暂缓偿还,由县财政全额暂行垫付,3年后,再由村集体偿还财政贴息后的70%利息。

方庄村成功申请到了200万元“富民兴村贷”,并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村民闲置田地,仅此一项就比农民自行出租田地高出400元,而且他们还可以申请到村集体的种植基地劳动就业,所有参与流转的农户每年可增收四五千元。另外,对于夹在整片种植基地中不愿意参与流转的“夹马田”,村委会拿出离村民家近的好地进行调换。唐晓蜜就亲自用自家的一块好地为一位年长村民调换了耕地。因此,第一年村集体成功流转了180亩农田并开展稻麦轮作。

在种植方面,杨集镇整合农经、农技、农机等部门力量成立富民兴村专业团队,不仅集中统一采购籽种、化肥、机械等,而且全周期指导田间管理,并引导各村设置书记示范田,从而成功实现降本增效。据测算,方庄村水稻亩产增收300斤,小麦亩产增收150斤。

就这样,撂荒地成了村集体增收的优质资产。2022年底,方庄村180亩流转地实现经营性收入60多万元、净收入15万元。尝到甜头后,2024年方庄村流转土地猛增到1935亩,种粮净收入45万元,再加上其他二产收入,村集体净收入超百万元,真正通过“小田变大田”实现了“小利积大钱”。

工业促就业

兴村又富民

在四中沟村路南侧,一块“灌杨方庄富硒大米”的标志牌十分醒目,让人不禁心生疑问:同一片流转地,为啥偏偏这块地种出来的就是富硒大米?

“杨集镇有一位姓管的博士,他在苏州硒谷科技有限公司上班,我就请他帮忙牵线搭桥,用他们公司研制的富硒肥料种植了200亩水稻,并采取订单农业的形式,注册了‘灌杨方庄富硒大米’品牌,将加工好的富硒大米以每斤5.5元的价格定向卖给他们公司,比起种植其他水稻,每亩可增收1500元。”唐晓蜜告诉记者,为了改变传统稻麦“靠天吃饭”、附加值低的“一产现象”,2023年8月,村委会花4.5万元买了一台小型碾米机,并与他人合伙建了1座粮食烘干房,同时将村小校舍进行翻建,拿出一处空间用作粮食仓储,就这样形成了一条小型“生产、烘干、加工、仓储”稻麦轮作产业链,带动50余人就业增收。

这种“农业带工业、工业促就业”的兴村富民模式,还体现在方庄村的2万吨草场项目上。

站在方庄村稻麦轮作产业基地向南望,远处一大片露天场地堆放着小山似的成捆秸秆,这里就是方庄村投入80万元购置新型秸秆加工设备,并利用村里的闲置空地建成的2万吨草场。

“秸秆焚烧一直是农村环保的难题,流转了这么一大片土地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秸秆处置问题,尤其是镇党委要求各村都要落实‘规模化流转土地、村集体自主经营’的兴村富民模式,所以我觉得秸秆回收利用项目肯定大有可为。”唐晓蜜告诉笔者,这个2万吨草场项目已经将全镇的稻麦秸秆“包圆”了,与内蒙古扎鲁特旗、东北奶牛场、河北食用菌厂、香风牧业、扬州造纸厂等签订了秸秆收购订单,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800万至1000万元、净收益80万至100万元。

“有一次和市领导外出调研,他跟我说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有工作干、有钱赚,不用东奔西跑出去打工。”唐晓蜜说这句话对自己触动很大,所以,如何帮助留守的老弱病残在家门口就业一直是他考虑的现实问题。

为此,他用村集体收入将村小学的校舍翻建成宽敞的厂房,引进连云港市梦雅服饰有限公司,以承接县城工厂制作的主题服饰打包发货和布匹裁剪业务,仅此一项就吸纳30人就业,人均月薪两三千元。此外,他还把在江阴市从事服饰标识制作业务的方庄村民陈福利引进回村创业兴业。“我最看重的就是她的这个项目至少能带动15个留守妇女就业,人均月工资四五千元,这在村里算是高收入,所以,我准备把她吸纳进入村委会,一是对她回村创业的肯定,二是鼓励她参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唐晓蜜坦承自己的想法。

就这样,“农业带工业、工业促就业”的发展模式不仅鼓了方庄村集体的“钱袋子”,更富了农民的“家底子”。唐晓蜜自信地说,2025年预计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600万元、经营收益450万元,按照镇里的绩效考核政策,“村两委”成员拿到工资系数的两倍不成问题。

强村帮弱村

单打改抱团

村集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两委”成员的精气神焕然一新。6名村委成员不仅带头把自己的土地流转给村集体,而且因为各有分工且考评严格,所以变得有干劲、有奔头。另外,村委会也有能力为群众办一批民生实事,维修村路、电灌站,疏浚沟渠,全村道路实现太阳能路灯全覆盖,每年拿出5万元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群众,为5名五保户安装新空调,村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村里逢年过节过来慰问我,去年夏天给我装了空调,听说现在村里的主路马上要加宽,连我家门前的土路也要修成水泥路。”67岁的五保户唐炳财虽然不善言语,但简短的对话中可以听得出他对方庄村委会的工作很满意。

不仅要各美其美,而且还要美美与共。按照镇党委“强化典型引领,深化区域共建”的“共富”思路,2025年3月,方庄村与片区内的孙小港、长流、庄场、顺兴4个村开展区域党建共建联建,成立稻麦产业联合共富大党委,推动资源共享、以强带弱、抱团发展。

2万吨草场项目就是产业联合大党委“共富”效应的有力体现。该草场是方庄村联合庄场村,利用其乡村振兴帮促款共同投资的,庄场村因此每年可分红20万元。另外,由于该项目承揽了全镇各村的稻麦秸秆回收,所以方庄村还要每年从草场利润中给付各村3万元秸秆回收费。

除了秸秆回收利用项目,大党委还拿出200多万元,研究确定了4个产业项目,其中,稻麦轮作产业项目带动5个村集体自主经营面积提升至4500亩,并与江南米道公司合作试种600亩低糖水稻;富硒产业经济项目不仅要提档升级富硒大米加工车间,还将探索富硒大豆、富硒鸡蛋等多元化产品;农事服务中心项目计划今年底在方庄村小学空闲场地建设1000平方米厂房,届时省里有关部门将利用乡村振兴帮促款为该中心采购拖拉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联合收割机等先进的农机设备,大党委不仅可以免费给5个村庄使用,而且还可出租创收,为周边区域提供全面高效的农事服务;农民就业增收项目盘活顺兴、长流等村小学闲置地块,拓展厂房面积3500多平方米,引进主题服饰、电子元件、绣花针线、农产品冷库等,既为村集体增收,又带动周边90人就业。

据测算,2025年,方庄村产业共富大党委片区的另外4个村预计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过百万元,带动周边百余人就业增收,每人年均增收三四万元。

放眼全镇,今年晚秋,除方庄和镇南两个村子外,杨集镇预计还将至少实现5个千亩示范村,村集体自主经营面积将突破2万亩,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实现5300万元(村均超120万元)、经营收益1200万元(村均30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正从“一枝独秀”变成“遍地开花”。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