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吉珂 通讯员 赵威娜 李易聪 徐卫)“今年的玫瑰花茶订单排到了年底,光这一项就能给村集体增收2万多元!”近日,宁海街道黄圩村党总支书记骆路路看着玫瑰种植园里忙碌的景象,话语中满是干劲。近年来,海州区通过特色产业提质、模式创新赋能,持续夯实富民强村根基,走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8月,全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7家,累计培育区级以上家庭农场207家、区级以上农民合作社达79家,农产品绿优比重达72.57%。
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海州区各区域依托自身资源,培育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富民产业,为农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这棚里十几个品种的朱顶红,销路根本不愁。”在岗埠农场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大棚内,种植户方葛霞一边栽种新苗一边介绍。曾经受进口品种“卡脖子”制约,农场种植户周恒银潜心10年开展杂交选育,成功实现自主繁育种苗40余万株。如今,近100个种植大棚形成规模化种植基地,通过“企业+农户”模式统一提供种球、技术指导并回收产品,带动50人稳定就业,依托电商直播拓宽销路后,村民一季就能增收两三万元。
除了岗埠农场的“美丽经济”,浦南镇浦南村的蟾蜍养殖同样撑起富民“钱袋子”。回村大学生王思栓带头流转土地发展养殖,村委会同步引入外市企业补全加工环节,构建起“种、产、供、销、收”完整产业链。目前,村内6家养殖场占地150亩,辐射带动周边养殖700余亩,每亩效益超2万元。
宁海街道则以党建为引领,培育出多元特色产业矩阵。杨场村白玉蜗牛养殖延伸出加工、餐饮产业链,蜗牛辣酱成为市场抢手货;武圩村豆丹产业园带动养殖面积超3000亩,年销售额突破400万元,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黄圩村40亩食用玫瑰基地产出的花茶,让“靠地吃饭”变成了“品牌赚钱”。这些特色产业共同构成了海州区富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海州区积极探索模式创新,通过机制变革破解发展瓶颈,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新坝镇便是模式创新的典型代表,该镇创新推行“村集体+国企+农户”联动模式,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土地资源,国有企业注入资金技术,农户以土地或劳动力入股参与经营。樊庄村依托该模式,在瀛洲集团支持下盘活70亩闲置土地,建成54个标准化种植大棚,首季西瓜就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带动20余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不仅如此,新坝镇还在规模化、现代化农业发展上发力,全镇累计流转土地4.2万亩,引入国有企业及种植大户统一运营,落地5G数字化无人农场、魏口村育秧工厂等现代化农业项目,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8%,亩均增产10%以上。同时,该镇整合物流资源,打造“6小时新鲜配送圈”,构建“农户种植—中心收购—平台销售—社区配送”全链条体系,今年已带动农户增收40余万元。
“以前蔬菜熟了愁销路,现在配送车直接到田头,光番茄就多挣3万多元。”陈户村种植户张漫算起增收账,满脸欢喜。这种模式创新让“沉睡”的资源变成了富民资本,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