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莹 杨子 朱影雁 徐寒露)天马科技园扎根于此,天佑智能装备投产,竹成科技“竹梦港城”项目正式签约……今年以来,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喜讯不断,重大产业项目接踵而至。这种态势的背后既是企业对市开发区营商环境投出的赞成票,更是对园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融合”)的肯定。这标志着港城改革开放的处女地———市开发区再次担当起港城园区经济的弄潮儿,开启“人产城”新时代并引领推动连云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模式的探索。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这些项目“看好”市开发区,意义不一般。
这是一场园区产业结构转型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为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作为连云港改革创新的高地,市开发区从来都是园区经济的领航者。今年以来,市开发区加速一批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项目的落地,努力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推动园区向知识密集、技术引领多元驱动方式转型,努力构建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体系,引领港城产业变革。
天马科技园将科技与体育深度融合,打造“前端直播+中端研发+后端服务”的全产业链基地;天佑智能装备依托开发区高端制造基础,建设绿色智能工厂;竹成集团带来“即时物流+数字经济”新基建,构建辐射区域的即配网络……这些项目既不是传统的制造业项目,也不是传统服务业项目。其规划思路高度契合市开发区“两业融合”顶层设计,即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中,推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即以提高服务业供给质量和创新协同能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增长,促进园区增长动能的多业高效协同。
在这种思路引领下,今年1至7月,市开发区新签约项目132个,总投资达447.8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招商引资实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突破。
如今,市开发区已建成中华药港、花果山总部经济产业园等一批高端载体,“两业融合”市开发区实践正在变为现实:
天马科技园整合直播、研发、运营等多板块资源;竹成集团带来即时物流新基建;天佑纺机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这些项目之间彼此赋能、链式发展,共同构建起多元协同的产业生态。
这是双向奔赴彼此认同的佳话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不仅是连云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更是对外贸易的窗口前站。这里不仅坐拥国家级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国字号开放平台,还拥有恒瑞、中复神鹰、中复连众等国内龙头企业以及禧玛诺、重山风力等国际企业。
可以说,这些大企业集聚让市开发区天生具备企业吸引力。数万的年轻人在这里集聚,引领中国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创新风潮,诺泰生物、华海诚科、旺山旺水、一道新材等国际投资界瞩目的新企业拔节生长,可谓是“一子落地满盘皆活”。
天马科技园落地市开发区,将在这里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传统电商、直播电商、体育产业、品牌孵化、文化创意等业态集聚的现代产业园区。天马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天马科技园依托天马集团在全国体育产业的独特优势,链接上下游资源,打通国内外需求,打造“体育+互联网”的新产业标杆。
这种双向奔赴的背后是市开发区推行“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
市开发区审批局负责人介绍,园区每一个重点项目都配备“项目管家”,提供从签约、审批、建设到投产的全程帮办代办。“拿地即开工”“分阶段施工许可”等创新举措不断推出,审批效率显著提升,真正实现“竣工即投产”。
竹成集团项目从对接至签约,市开发区迅速组建工作专班,提供政策、选址、审批“一条龙”服务,确保项目“零障碍”推进。这种“政府跑在前、企业少跑腿”的服务理念,已成为市开发区优化营商环境的鲜明标签。
这是一场“人产城”的深刻变革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依靠传统模式建设高质量制造业强区,难以突破。市开发区大力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互促互强,打造优势产业链条、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核心是促进传统的“产城人”模式转型。
在相当长时间内,市开发区同城市“距离不远但心理不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开发区与城市的边缘逐步模糊,传统的在偏远区域建厂、以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的“产城人”模式同市开发区现状格格不入。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开发区围绕人的需求展开,打造了适配高素质人才工作与生活的城市功能配套,让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向这里集聚。
———新海高级中学开发区分校、苍梧小学开发区分校、新海初中开发区分校全面建成,淮盐文化博物馆顺利开馆;
———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发区院区成为苏北唯一的省级癌症区域医疗中心;
———昌圩湖、韩李村西游乐园、城市口袋公园等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持续刷新城市颜值与生活品质;
如今,在天马科技园,员工不出园区就能享受健身、餐饮、共创空间等一站式配套;
“竹梦港城”项目不仅打造数字运营基地,更融合灵活就业群体的人力服务、生活服务和就业服务,推动“产、城、人”和谐共进;
……
这种“工作有平台、生活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优良环境,形成“产业兴、城市活、人才聚”的良性循环,全面诠释了市开发区城市现代化几何中心的融合魅力。
可以说,一场工业制造业、服务业正在港城“工业第一区”互相“补位”。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生产化”这种“反差感”的背后,则是港城园区经济的“补强”逻辑。一个“人产城”融合的大戏正在这里越演越精彩。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