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搜山8次终寻获“消失”文物

(□张晨晨)搜山8次终寻获“消失”文物“找到了!找到了!”伴随雨后乌云里闪出的一丝光亮,刘志洲山西南一处坡地上发出一阵欢呼。原来,一处名为“此石有金人者出目”的石刻,终于被找到——为了寻找这处石刻,市文物普查队和志愿者前后8次前往刘志洲山进行“搜山行动”,付出巨大努力。

它的发现,也为我市的“四普”外业工作画上圆满句号。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079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新发现文物点314处,复查765处,进一步摸清我市文物“家底”,为精细化、科学化制定文物保护相关办法,促进我市文物的全面保护传承提供了强大助力。

“大家多加小心,这里山路湿滑。”淅沥小雨中,市文物普查队队长骆琳,与刘洪雨、李彬、伦雪飞、张彦江等队员和文保志愿者先后8次来到刘志洲山,为的就是寻找名为“此石有金人者出目”的省级文保单位的组成部分。据悉,这里存在省级文保单位“刘志洲山抗金战场遗址”和市级文保单位“刘志洲山石刻”,名为“此石有金人者出目”的石刻就属于前者,且是独立的三普点。这些石刻点位分散,所处崖石大多数位于地面,容易被尘土、植被覆盖,寻找极为困难。

为圆满完成调查任务,从去年12月起,市普查队联合文保志愿者一起开展调查工作。两支普查工作队先后去了7次刘志洲山,基本完成调查任务,唯有这处“此石有金人者出目”没有找到,“这处石刻发现于2004年,但由于当年条件所限,留下的位置信息很模糊,坐标点偏差较大,找起来极其困难,我们一度绝望。”骆琳感慨,“再找不到,在录入文物信息时,只能标记为‘消失’,就太遗憾了!”

好在,这次出动,有号称“云台一把刀”的优秀文保志愿者张彦江的助力,他是市文保志愿者团队最早入会的一批队员,有着十几年的野外文保经验。“我们是分开走的,在预定的区域分别进行地毯式搜索,张彦江冲锋在前,披荆斩棘,终于被他第一个发现!”刘洪雨回忆道,“他高兴地喊我们过去,但因为被树丛挡住了,只听见声音,看不见人。”

大家聚拢过来,望着眼前石壁上清晰的刻字,兴奋异常。该石刻高82厘米、宽13厘米,字宽13厘米、高7.5厘米,面向东南,“此石有金人者出目”几个字以楷体书写,竖排一行。“这一石刻应为宋金战争期间留下的实物遗迹,反映了当时该地区在宋金对峙或交战过程中的军事活动或文化痕迹。”刘洪雨介绍,“其内容可能指涉金人出现或金军动向的记载,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与历史指向性,为研究海州地区宋金之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此后,照相、RTK测绘、无人机俯拍、信息录入……一系列“专业动作”之后,这处“消失”已久的文物终于再次有了“身份证”。

普查队员们进出刘志洲山8次的行为,是我市文物普查队的“常态”,折射出的是他们不屈不挠的斗志和严谨细致的专业精神。实际上,这支上至60后,下至95后的文物普查队,早已踏遍了全市3区3县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以及百余座山峰。他们本着“今天多复查一些文物,多走访一些地方”的想法,积极实施拉网式普查,确保无一遗漏,努力实现“应普尽普、应保尽保”。

结束工作登车之前,队员们把“泥鞋底”“荆棘腿”清理干净。就这样,他们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哪怕牺牲个人休息,也要圆满完成普查任务。“第8次搜山,我们既实现了文物的‘一处不漏’,也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值得!”队员们擦了擦汗,异口同声。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