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蔚 段慧明)驱车刚抵达莱卡尔(连云港)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的大门口,就看见冷链货车鱼贯驶出。寒冷的白气从车厢缝隙间隐约飘散,仿佛能嗅到深海那一抹鲜甜。沿着货车发车线路往里探寻,我们走进了莱卡尔的仓库。
“车里面是我们给‘N多寿司’代加工的蟹柳蟹棒,发往无锡的,全程冷链,估计明天早上就能到。”仓库主管周磊热情地介绍。他身后,是一群“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统一的帽子、洁白的工作服,正有条不紊地清点货物。监控大屏上,每一处工作动态都被清晰捕捉,客户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调看仓库和生产车间内的实时画面。
仓库的另一侧,工人正驾驶电动叉车将一箱箱流心芝士鳕鱼肠整齐码放。“我们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向客户发货。”周磊说。每一个黄色托盘上都贴有一个条形二维码,货物在放上托盘时,工作人员会进行扫描,录入产品种类、数量与生产日期等信息,实现“一码溯源”。据了解,整个仓库拥有2800个托盘位,最大可储存2800吨货物,并搭载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实现了仓储管理全程的信息化与标准化。
走出仓库,步入生产区域,空气中几乎闻不到鱼腥味。2021年成立于东海经济开发区的莱卡尔,是江苏鼎味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尽管“年纪”尚轻,却已是国内多家头部餐饮及零售品牌背后的稳定供货商。
公司专注于高端鱼糜制品研发与制造,产品涵盖蟹柳、鳕鱼肠、天妇罗等种类,主要客户包括海底捞、三只松鼠、7-Eleven、山姆、盒马等知名企业。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57亿元,纳税2507万元,俨然成为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一匹“黑马”。
“我们的产品以品质取得客户的信任。”行政经理谭恒齐介绍,“设备70%以上从日本、德国进口,原料80%用的是阿拉斯加上等鳕鱼糜。”走进十万级空气洁净度的净化车间,几乎看不到密集的流水线人工操作,取而代之的是全自动斩拌、成型、烤制、速冻等智能化设备,车间拥有年产6万吨高端海洋速冻、冷藏、常温食品的生产能力。从原料接收到成品入库,整个流程仅需21天,最高日产量可达5000箱。
研发办公室更像一个开放式家庭厨房。天妇罗项目研发负责人林暹雄正俯身调制天妇罗的原料配比。“天妇罗口味的提升,离不开对面衣配比的反复试验——淀粉的类型、比例和搅拌方式,细微的差别便决定了入口是轻盈酥松还是坚实香脆。”他一边操作一边解释,“油温的控制更是关键,需精准把握适中的温度区间,才能锁住食材本身的水分与鲜甜,形成外脆内润的层次感。”
谈起专业,林暹雄滔滔不绝。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莱卡尔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作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莱卡尔并没有止步于“代工”这一角色。公司持续推进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江苏海洋大学、江苏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目前已取得20项专利授权。通过联合攻关,不断优化产品的健康安全性,加速新工艺落地,推动海洋食品深加工技术持续突破。
更令人欣喜的是,企业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不忘反哺乡土。莱卡尔现有员工240余人,其中农民从业者80余人。公司为全员缴纳社保,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与晋升制度,将一批批“农民工”培养成“技术能手”。目前,已有20多位一线员工通过自身努力和公司培养,成功转岗为技术人员。
“我们从不止步于做好一块鱼糜,更希望带动一方人。”谭恒齐说。基于东海县农业资源丰富这一核心优势,莱卡尔正在持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与高效农业相统一,为县域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眼下,莱卡尔产品内销占比高达98%,但海外拓展的蓝图也已悄然铺开。未来,企业将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出海”步伐,持续提升研发与智造能力,助力东海县打造高附加值食品“智造”产业集群。
走出厂区,冷链运输车仍络绎不绝。它们携着东海的“鲜”味道,驶向更远的市场,也驶向莱卡尔更加开阔的未来。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