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青山的讲述:六十三载守绿传奇——追记“中国好人”颜井武


(张文华 王三祥 孙小丽 )青山不语,忠诚不朽。在南云台林场,一位九旬老人用六十三载光阴书写了一段绿色传奇,他就是颜井武。

颜井武是南云台林场退休职工,也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一位老党员。他把家安在深山,将生命与大山紧紧相连,用执着与坚守书写了一段动人的绿色传奇。今年8月,颜井武荣登“中国好人榜”,然而他却未能亲眼见证这一荣誉时刻。


弃城归乡

立下“让荒山披绿”誓言


1933年12月,颜井武出生在连云港的一个普通家庭,放牛出身的他,早年尝尽生活的艰辛,也对家乡这片贫瘠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年轻时,他参军入伍,在部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还在扫盲班学会了认字,文化知识的熏陶和部队生活的磨砺,让他心中多了份责任与担当。

1957年初,颜井武放弃了省城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那时的南云台山脉荒芜一片,光秃秃的山头寸草不生,肆虐的风沙常年侵袭着村庄,乡亲们的生活备受困扰。望着这片养育自己却又饱受风沙折磨的故土,颜井武立下誓言:“我要一辈子守在这里,直到把这片荒山变成青山。”


扎根深山

用汗水浇灌绿色


  初到南云台山脉,颜井武住进半山腰的石头房子,吃着自种的红薯、胡萝卜,喝着山泉水,带领工人们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植树造林工作。每天早上5点,颜井武就同工人们一起刨土、植树、浇水。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带着干粮上山,饿了就啃几口。

然而,植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批试验种植的树苗,因为不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死了一半。看着枯萎的树苗,颜井武彻夜难眠,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上甘岭战役那么难都挺过来了,这点挫折不算啥。”


颜井武拿着林场的土壤样本求助专家,在专家的指导下选择了更适合云台山气候的树木,并在山上修建了几十个蓄水池,一举解决了树苗缺水的难题。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批种下的树苗基本都成活了。

从1957年到1992年的35年间,颜井武和工人们共植树超100万株,绿化面积达数百公顷,曾经的荒山秃岭渐渐披上了绿装。除了植树造林,颜井武还时刻惦记着林场的发展和安全。为了防止盗伐现象发生,他组织成立了护林队;为了增加林场的经济收入,他又和工人们一起种植了数千亩茶园。


退休不褪色

28年义务巡山护林


1992年退休后,颜井武本可安享晚年,但他却做出了更令人敬佩的决定——义务护林。“我要继续守护这片山林,守护一辈子。”这句朴实的话语,开启了他长达28年的义务巡山生涯。而他的儿子颜士学,也从此多了一份牵挂。

“我是警察,知道盗伐的人有多猖獗,他们有的还带着工具,特别危险。” 颜士学无奈地说,“我经常劝父亲注意方式方法,别硬拼,可他根本不听。有次半夜,他发现有人偷树,一个人就追了上去,那山路漆黑又陡,我后来知道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作为儿子,他担心父亲的安全;可作为警察,他又敬佩父亲的勇气与担当。

对颜井武来说,护林不仅要敢拼敢拦,更要耐下心来“抠细节”。为了找盗伐线索,他总爱往附近村庄跑,脚步轻缓地在各家各户门口绕,眼神却像探照灯似地扫过墙脚、柴堆,连地上的碎木屑都不放过。他知道,盗伐者砍了树,为了让木头好存放,肯定会削掉树皮,而那些被随手丢掉的树皮屑,就是藏不住的“马脚”。

有一次,他在村口一户人家的院墙根下,瞥见几缕散落的树皮屑,颜色鲜绿,还带着树木汁液的湿润感,不像是老木料留下的。他心里一紧,悄悄在附近守了半天,果然发现这家人夜里偷偷往院后运木头。就凭着这旁人难察的细碎痕迹,他又揪出了一起盗伐案件。在颜井武眼里,护林没有“小事”,每一点细微的异常,都是守护青山的“警报”,他从不会放过。

直到88岁那年,因为老伴身体不好需要子女照顾,颜井武才在子女的劝说下下了山。“下山后,他天天念叨‘什么时候送我回山上’,还总让我多去林场看看,有没有人偷树。”“父亲是一个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的人,这么多年来,砍树的罚款都如数交给了林场,一分钱没有进过自己的口袋。”颜士学回忆。

颜井武老人虽已离世,但他栽下的树仍漫山遍野地生长,他守护的绿意至今绵延不绝。从青春到白发,颜井武用63年的坚守,不仅让荒山变成了青山,更用行动诠释了“言必信,行必果”的传统美德,彰显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退伍军人退役不褪色的忠诚品格。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