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赣榆区青口镇文化社区:“能人引擎”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孙晨晨 李晓龙 施利兵)晨光微亮,赣榆区怡景园小区的早高峰车流渐起,退休党员曹云峰身着红马甲,在小区门口有条不紊地疏导交通。“退了休还能为邻里出份力,这份踏实劲,花钱都买不来。”他擦了擦额头的汗,话语里满是自豪。


  在赣榆区青口镇文化社区,像曹云峰这样扎根治理一线的“社区能人”有20余人。他们正悄然破解着老旧小区的治理困局,让这片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文化社区有近1.4万居民、6个无物管老旧小区,是情况复杂的“万人社区”。“过去仅靠9名工作人员去管理这么大的居民群体,真是‘小马拉大车’,心有余而力不足。”社区书记张利平感慨。转机始于社区探索的“能人赋能”策略——把治理中的“硬骨头”变成发掘热心居民的“试金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线,让有担当、有能力的居民主动站出来。


  翰林公寓曾是社区治理的“老大难”。物业撤管后,违建挤占空间、垃圾堆积成山,居民的抱怨声不断。社区启动整治行动时,居民张雷、徐珍从“看客”变身“干将”。“看着社区干部真心实意带头清理垃圾、维修设施,我们坐不住了。”他们自发组织居民清扫楼道、规划停车位、轮班巡逻,还带动了多名居民加入。如今的翰林公寓,已成为社区治理的“示范样本”。“以前小区破得想卖房,现在环境好了,住着也舒心,咋还舍得走。”老住户董入俊的话,说出了居民们的共同感受。


  找到能人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他们“能干事、干成事”?文化社区搭建起一套精准的赋能体系:设“党员先锋岗”树标杆,让骨干能人带头;走“扶上马、送一程”的培育路线,帮新手快速成长;按特长“分类定岗”,让每个人都能发挥优势。


  农资花园小区加装电梯,正是这套体系的生动实践。为了圆小区居民的“电梯梦”,党员李敏、李国强逐户上门沟通,一年里不知跑了多少趟、说了多少话。“有些人家要去五六次,嘴皮子磨破、门槛踏平是常事,但看到老人不用再爬楼梯,再累都值。”李敏说。2024年,农资小区成为赣榆区仅有的两个改造试点小区之一。在李敏、李国强等人的沟通协调下,历时一年成功推动安装3部电梯。现在的农资花园,管理有序、邻里和睦,社区压力大减,实现了“能人成长”与“社区提质”的双向共赢。


  不仅如此,社区还引入专业力量,培育“专家型能人”。社区联合区妇幼保健院推出“下楼看名医”服务,已为800余人次居民解决就医难题;有法律专长的在职党员周晓佳主动亮身份,用专业知识调解邻里纠纷;居民自发提供的理发、缝补等便民服务,解决了老人的日常小难题。

    ​    ​    ​    ​    ​    ​

  从9人“单打独斗”到20余名骨干能人“带头干”,再到更多居民主动参与,文化社区的治理图景已焕然一新。更关键的是,居民们的心态变了——从“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成了“家园共建”的建设者,“自己的家自己管”的共同体意识,正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里 。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