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杨思伦:心一直在新闻现场

​即使现在用手机看新闻更方便快捷,但杨思伦每天上午在家仍然保持看报纸的习惯。戴上老花镜,捧在手里的新闻纸有不一样的质感,文字墨韵飘香。作为一名老报人,虽已退休2年,心却留在了新闻现场。

在近30年的新闻从业生涯中,他始终关注民生、聚焦热点、深入现场,调查掌握第一手新闻素材。“早年在《连云港日报》做社会新闻记者时,便坚持‘不到现场不发稿’。”他说。

1993年8月上旬,为了骆马湖泄洪通道畅通无阻,驻连某部官兵奉命爆破清除新沂河下游三百弓挡潮坝,“当时作业现场狂风骤雨昼夜不停,我在现场工作近20个小时,直到爆破任务最后完成。紧接着便在部队帐篷里赶写稿件,第一时间给报社发回现场消息,随后又赶写通讯《风雨激战三百弓》,被《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采用。”他回忆当年的情景,“当时由于通讯条件限制,家人、报社和我失联,差点报案。”

2000年,杨思伦参与《苍梧晚报》创刊。起初报纸是每天下午上市,为了保证晚报头版“昨夜今晨”专栏供稿,他和部门记者一起坚持夜间深入现场,采写大量突发事件和民生报道现场新闻。

2003年“非典”期间,他通过现场调查和电话连线,采写系列报道《抗非前沿日记》,通过对我市唯一患者的治疗全过程报道,及时消除社会恐惧心理,回应民众关切。即便是担任晚报副总编后,仍坚持深入一线采写大量调查类稿件,并为晚报严格把好相关稿件的政策关和事实关。

在晚报期间,他坚持晚报办报特色,加强热线工作,做好舆论监督,强化民生服务。在报纸上推出由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和晚报联合开设的“行风热线”栏目,上线单位达到100多家。后来又相继开设“老吉调查”“老吉调查工作室”栏目,始终坚持认真倾听百姓的心声和诉求,致力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从而搭建起政府、百姓和媒体之间良性互动的桥梁。

与此同时,杨思伦还注意挖掘地方新闻矿藏。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他策划系列报道《海属革命风云录》,并带领报道组记者奔赴我市革命纪念地以及山东、浙江等地采访,4个月时间内刊发稿件60多篇,为地方党史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史卫平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