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王守良:用镜头记录城市变迁

“我是1982年到连云港的,当时人才引进,把我分到连云港报社,任摄影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我经常学习党的政策,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今年81岁的王守良精神矍铄,当说起自己的新闻从业经历时,充满自豪。

王守良是徐州人,1958年冬入伍空军部队,在部队多次评为五好战士。1965年上半年,北京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从部队招生,被分配到摄影培训班,学习摄影和暗室技术。1966年分配到该局《中国报道》杂志社,成为一名摄影记者。

“那时候,除了北京地区,我还到全国各地采访,深入农村、牧区等地,拍了许多彩色照片(反转片)和黑白照片。那时都是用胶卷拍摄,拍摄完回来后要自己调制药水在暗室里冲洗制作。这些照片除了本杂志社用,别的新闻媒体也会选用。比如我拍的《云南玉龙山下黑龙潭》彩色照片入选人民画报社编的《中国风光》大型画册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编的《江山如此多娇》大型画册,《桂林漓江风光》照片在1979年被杭州织锦厂采用做织锦图案等。我1980年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王守良对自己的摄影作品如数家珍。

1982年,我市从全国各地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引进人才,尤其是来自北京的“精英分子”齐聚港城,王守良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我1976年就来过连云港,那时我还是《中国报道》的摄影记者,到连岛采访军民联防与渔业发展,呆了半个多月。那时觉得连云港还不发达,路上都见不到几个人。没想到过了6年,我到连云港工作了,这也是我和这座城市的一种缘分。”

1982年底,王守良正式来到连云港报社(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前身)工作。“记得那时候报社人少,摄影记者、文字记者和编辑等全部在一个大办公室里工作,也没有摄影部、编辑部之类的区分。”王守良回忆道,“当时报纸是黑白的,用铅字排版,平板机印刷,印刷速度很慢。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大家干劲十足。当时交通还不发达,我出去采访基本是骑自行车和走路,拍完照片后还要自己冲洗,经常工作到深夜,但是很开心。”

从寒冬腊月到炎炎夏日,王守良带着相机,足迹遍及港城的每一个角落,用镜头记录着港城的重大事件和美好瞬间,也记载了港城的发展变迁。1998年,他获得了中国摄影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摄影30年”荣誉章。就在今年,他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庄婷婷)

 

总值班: 王夫成 刘昆     编辑: 宋添翼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