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张晨晨 ) 请收下这份语音版“新闻早餐”
“来了!新闻早发布”。昨日早晨7点,郭琳在麦克风前念出这句话。
今年10月22日,喜欢每天早上打开连云港发布客户端看看早新闻的读者,一定发现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发送的早新闻悄悄变了模样。从原来的“三分钟通天下”变为“来了!新闻早发布”,内容不仅增加了语音,还把港城新闻放到了最前面。而郭琳就负责这道“有声早新闻”,所以,她也算是“新官上任”。
说是“新官上任”,其实也是一位“老资格”了———郭琳进报社已十几年,干过一线记者,当过副刊编辑,10月份又接触了新媒体工作。从单纯的记者,到采编合一的副刊编辑,再到新媒体,除了会写新闻,她还要学会编辑统筹,制作录音、图片处理、视频剪辑等,可谓“日日学,日日新”。而像郭琳一样的新媒体工作者还有很多:日晚报微信小编、连云港发布小编、连网小编等,他们在幕后,每天采集编发着各类新闻素材,为港城电脑前或手机客户端前的读者送去最丰富的“新闻大餐”。
昨日早上6点半,郭琳起了床,更新实时天气预报,发送早新闻给领导审核。7点,新闻早发布准时在客户端发出。这之后,她便开始用一天时间搜集筛选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新闻及本地媒体、机关单位在网络和微信公众号中发布的消息,做第二天早新闻备选。
“干这一行,有压力,怕漏了新闻;有劳累,经常要熬夜写稿,餐饭不定;但也有欣慰,写出的好稿子、做出的好版面,以及点击量逐渐攀升的早新闻,都让人特别幸福。”郭琳坦言。
一直在做“24小时记者”
“上午有个座谈会。”、“准备去看看环云台山大道建设情况”、“今天警方通报了一起火灾”……昨日上午8点左右,全媒体中心各部门主任们,通过微信搜集部门记者当天的选题;9点,他们与总编准时召开碰版会,交流具体的选题采写、策划工作。
当综合一部记者李耀华在考虑报什么线索的时候,他有些迟疑。因为除了上午要参加一个与记者节活动有关的全市性会议,还要考虑下午采访另外一个工程施工的情况,这是早已预约好的。然而,此时手机铃声响了起来,那是南云台林场通讯员王三祥打来的电话。“现在已进入森林防火季,抽时间来采访一下怎么样。”电话那头是有些急促的声音,“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本地有‘十月朝,送寒衣’的祭祖习俗,山上防火任务可重呢,咱们这里有新闻可采。”
上午的会议刚刚结束,李耀华就马不停蹄开始了采访。采访结束就是赶稿子。每到下午上班时间,办公大厅里就会出现热闹的情景。原本空空荡荡的大厅,“挤”满了采访归来的记者,他们都忙着码字。
自2001年进入报社,18度寒来暑往、6500多个日日夜夜,李耀华一直在做“24小时记者”,而这也是其他记者的真实写照———从社会新闻、舆论监督,到经济类、政务类、文化类报道,重大主题系列报道等,及至涉足新闻评论等,条口不同的记者都渐渐“熬”成了半个业内专家。他们每天不是在采访的路上,就是在电脑前快速写稿子,要么就是与相应的条口联络,以便及时发现新的、更好的线索。
很多记者都会说这么一句话:即使暂时找不到新闻线索,也不能轻易停下手中的笔,浏览每天的新闻,也可以从中找到可作新闻评论的鞭子或话题;即使是在休假,也不能中断与被采访单位的联络。而记者的手机也必须24小时开机,随时都处在待命状态……
用心守护孩子的“记者梦”
记者节前两天,小记者中心副主任涂丽丽和团队的伙伴们带这小记者走进了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为工作在一线的“大记者”们一一送去了节日的贺卡和礼物。“看到孩子们与同事们热情交流和交换礼物,我想他们一定在想象自己长大后当记者的样子。我想这就是工作带给我的快乐。”涂丽丽说。
从2004年进入报社,一直到今天,15年的时间,涂丽丽只做了一件事———服务苍梧晚报小记者。“15年来的每一天,我都过得很充实。人生有几个15年?我很幸运能与小记者共同成长。”涂丽丽坦言。
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涂丽丽最喜欢听到小记者说的一句话就是:“下次还要来!”这句话证明,他们的活动对孩子们有足够的吸引力,证明他们没有玩尽性,证明这个活动组织得非常好。
记者节前,集团的25名青年记者分别走进全市25所中小学(校区)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作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听老师讲一节课、为学生讲一节新闻故事课、写一篇感受文章。其实,这也是小记者中心牵头举办的“青年记者进校园”活动的一部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本小记者中心的许多小记者现已成为“大记者”,涂丽丽记得,单位的一位摄影记者有天突然跑来很自豪地告诉她:“我以前就是优秀小记者,还上过报纸呢!”,这句话,涂丽丽一直记在心中。“我想我会继续坚持下去,为小记者服务,为小记者的事业而努力。”
做一名奔跑的“大厨”
宋继祥在连云港日报编辑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几年。每天晚上的时间表是这样的:下午3点半到岗,晚上要很迟才能下班。如果遇到重大新闻,干到凌晨或者干通宵都是正常的。好多朋友曾问过他,常年上夜班苦不苦?他说,辛苦是免不了的,但苦中有乐。
宋继祥1984年入职的,2020年将退休,从此将告别记者这个行业。为此,他很是珍惜仅有的两年媒体生活。“能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我感很快乐。”宋继祥说。
昨日凌晨1点10分,苍梧晚报编辑中心编辑吕兰芳结束了工作,和同事相互说了一声“记者节快乐!”,便冒着小雨回家了。“编辑:做最美的嫁衣”,这是她曾经做工作汇报的时候,用来形容自己工作的标题。她解释道,因为要把记者稿件和版面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和读者见面。她常说,自己是一名奔跑的大厨。“我们同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比喻编辑是厨师,编辑要将稿件和图片最佳整合,添加一些‘调料’,将‘菜’炒好呈现给读者。”
“今晚我负责的苍梧晚报3版‘最新闻’,是地方新闻。”了解当日的版面情况后,吕兰芳开始选稿子。晚上8点20分以后,整合版面、修改标题、校对文字。这个时段,是编辑最忙碌的时候,也是压力最大的时候。因为稿件、版面都在这个时段“定型”,既要美美的,又要没错误,所以吕兰芳常说自己是做嫁衣的“缝纫”、做大餐的“厨师”……
“每一天,星光洒满了我们回家的路。”这是编辑工作的真实写照,午夜零点36分,日晚报各自的版面全部签发,发排至印刷厂付印,坚守到最后的编辑开始陆陆续续回家。
深夜很冷,但他们感觉不到。因为内心是快乐的,因为一天的工作完美结束啦。
发布记者节
日报记者节
晚报记者节
连网记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