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一份田两份收入 灌云“豆丹”养殖亩均效益过万

【连网】(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慧 通讯员 夏兴俭)“全县今年养殖面积约16000亩,县境外养殖6000亩,总面积比往年扩大20%左右。亩均效益都在万元以上,这样的收益比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种养殖都要可观的多。”日前,灌云县农委负责人告诉笔者,按照往年全县万亩左右的养殖面积,市场均价在170~180元左右。

豆丹学名叫“豆天蛾”,又称“豆青虫”,其外形似蚕,由它做成的美食,高蛋白、低脂肪,且有温胃之效。豆丹受热捧后价格一路攀升,4月中旬刚上市时价格高达800元一斤,一份烹饪好的灌云豆丹甚至比价“江刀”,在很长的时间里,当地把这种虫子作为害虫,缘何华丽转身成了美食,甚至成了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是灌云县豆丹产业龙头企业——连云港闲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淮海工学院教师夏振强介绍:“以前种豆是为了得豆,现在种豆是为了养虫。”

据了解,灌云的豆丹养殖,得益于当地的大豆种植传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灌云是国内有名的大豆之乡,高峰时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2005年时降到了12万亩,现在还有约3万亩。”灌云县农委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人马士胜说,种植面积的萎缩对于农民来讲,也是迫于无奈,毕竟农业也被推向了市场,效益才是指挥棒。

一直以来,灌云人有着吃豆丹的传统,这个饮食上的习俗到底起于何时无从考究,但是独特性被媒体称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灌云县农民就在这种饮食习俗上动脑筋, 他们算了一笔账:种大豆一亩,收成不过千元;而一道豆丹美食,就能卖到上千块,一亩豆田养的豆丹收入超过万元,这样一来就是两份收入,受益翻了好多翻。

近几年,随着人工养殖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灌云人开始进行人工繁育、养殖豆丹。据介绍,自然环境下的豆丹一年只繁殖一季,而经过育种可实现两季养殖,在实验田里最长的已经能做到三季,这就大大拉长了供应周期,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夏振强告诉笔者:“如果大豆植株不太好,每亩地投放虫卵5000粒左右为好,如果大豆植株生长茂盛,一般投放10000粒以上,这样可获得最佳的产量收益。大豆、豆丹两者的收益加起来,最高亩产值两万元绝不是问题。”

为推动豆丹产业做大做强,灌云县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从资金引导、技术引领、品牌打造上给予扶持。灌云县将灌云豆丹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并且联合国内权威机构制定《豆丹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成为江苏省首个豆丹养殖行业标准,灌云县财政还拿出专项引导资金,给予真金白银的补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