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晨晨 张汉堂/文 张泽瑞 司伟/图)“用了轮栽技术,我家100亩紫菜亩产比去年多了30%,收入增加不少。”在赣榆区海头镇的紫菜养殖海域,养殖户王祥库捧着刚收割的鲜嫩紫菜,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在赣榆区9.6万亩碧波荡漾的紫菜养殖海域,作业渔船往来如梭;柘汪紫菜产业园内,智能化生产线正将鲜嫩紫菜加工成各类高端产品。
这幅充满活力的产业画卷背后,是赣榆区紫菜协会以“党建带会建、会建促产业”,激活紫菜产业富民动能的生动实践。如今,当地紫菜产业年产值超40亿元,带动近3万渔民增收,成为名副其实的“蓝色富民纽带”。

破“散弱”困局
筑牢产业发展根基
曾经一段时间,赣榆紫菜产业面临“散、弱、乱”的发展难题:养殖户各自为战,技术标准不统一;加工企业小而散,设备与资源难以共享;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两张皮”,未能形成发展合力。为破解这些困境,赣榆区紫菜协会从建组织、建体系、建站点入手,为产业发展强基固本。
赣榆区紫菜协会成立即同步组建党支部,创新“支部委员与协会骨干双向任职、重要决策双向参与”机制,每季度召开专题研讨会,将党建工作与“赣榆紫菜”品牌培育、深加工技术推广等8项产业任务协同部署推进。“现在支部开会不仅谈思想,还能解决养殖技术、品牌推广的实在问题。”该协会党支部书记万磊表示,这一模式从根源打破党建与业务壁垒,让党组织成为产业“主心骨”。
在此基础上,协会搭建起“核心决策层—资源联动层—基层服务层”三级体系:即核心层把控产业发展方向;联动层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与市场主体,引入技术与市场资源;服务层则直接与紫菜主产区渔村党支部结对,打通服务渔民的“毛细血管”。今年上半年,体系已解决6项难题,3项方案落地20余家会员企业,整合分散产业资源。
“以前遇到紫菜病虫害,得跑老远找专家,现在服务站就在海边,15分钟就能赶到。”协会在养殖集中区设立的“海上党建服务站”得到了养殖户们的点赞。截至目前,服务站已举办培训8场,覆盖渔民320余人次,内容涵盖病虫害防治、政策解读等,真正打通了基层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促“提档升级”
激活产业发展活力
产业要壮大,创新是关键。赣榆区紫菜协会党支部针对产业技术痛点,推行“成熟技术优先推广、关键难题联合攻关”的工作思路,推动产业实现从“传统养殖”到“智慧产业”的华丽转身。
海上,坛紫菜与条斑紫菜轮栽技术的广泛普及和推广,成为提升产业效益的一大法宝。这一创新技术巧妙地利用了两种紫菜生长周期的差异,充分挖掘了海域的潜力,使海域利用率大幅提升。同时,亩产也实现了显著增长,为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陆上,江苏海洋大学的党员攻关组潜心钻研,即食紫菜、紫菜保健品等一系列高端产品不断涌现。这些新产品不仅丰富了市场上紫菜产品的种类,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还进一步提升了紫菜产业的附加值,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为了确保新技术能够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广大养殖户和企业,协会特别设立了“党员技术示范岗”。示范岗的党员们通过“实操教学+图文手册”的方式,将技术普及到养殖户和企业,确保技术“接地气、见实效”。
销售端同样精彩。“这是我们赣榆的紫菜,大家看多鲜嫩!”党员企业家变身主播,带着网友“云参观”紫菜养殖加工全过程,单场直播最高销售额达62万元。线下,协会组建“紫菜产品销售联合体”,统一包装、统一品牌,进驻长三角15家大型商超。如今,“赣榆紫菜”的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

传“民生温度”
书写产业富民答卷
发展产业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共享成果,只有将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才能让“蓝色经济”充满民生温度。
赣榆区3家紫菜加工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精深加工联合体”,共享30台套先进设备及出口资质,打破中小企业“设备不足、资质不够”的壁垒。“以前想做精深加工却缺设备、无资质,如今,加入联合体后,这些难题迎刃而解,企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某小型紫菜加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上半年,联合体销售额增加35%,带动4家小企业突破瓶颈,形成“龙头引领、小微跟进”的产业生态。
更温暖的是,协会建立“就业帮扶台账”,重点吸纳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不稳定户就业,让农村低收入群体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梦想。截至目前,已帮助820余名渔民在会员企业稳定就业,其中包括23名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年增收1.8万元。“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正在海头镇一家紫菜加工企业里分拣紫菜的村民王大姐道出了众多渔民的心声。
如今,“赣榆紫菜”已通过江苏省地理标志产品初审,产业附加值提升25%。
从碧波荡漾的养殖海域到机器轰鸣的加工车间,从党员骨干的技术指导到渔民增收的幸福笑容,党建红与紫菜蓝的交融,正让赣榆区的“蓝色富民故事”越写越精彩。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