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陈炜)6月6日下午1时许,刚吃过午饭的灌云县尚义堂陈氏陈福仕等几位宗亲代表,便专程驱车赶往东王集镇蒋圩村后赵庄4号陈于地的家中,把尚义堂陈氏微信群180余位宗亲们所捐献的18000元善款交到了患有重病的陈于地手中。这是尚义堂陈氏族风与家风的再一次彰显。
今年37岁的陈于地是灌云县尚义堂陈氏族人成员之一,去年夏季,从事水电工工作的他连续咳嗽多日,在村卫生室挂水治疗始终不见好转,后来到县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一出来,年轻的陈于地惊呆了,自己得的是肺癌晚期。这个结果如同五雷击顶,陈于地绝望至极,曾一度想到了放弃治疗。在母亲及本家族人的劝说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陈于地决定为了13岁的儿子和年老的母亲,还是得积极治疗,不能早早地让病魔击倒。于是他卖掉了在县城的一套房子作为医药费,开始了漫长的治疗。谁想,一个疗程就需要花费2万余元,四五个疗程下来,陈于地卖房的资金很快就用完了。
老家是同镇大陈圩村的陈见福等族人获悉后,大家就共同商量,应该发动陈氏家族热心人士奉献爱心,共同帮助陈于地度过难关。很快,在日照开办物流公司的陈见福就建立了灌云尚义堂陈氏义家军微信群,他把陈于地身患重病,缺钱治疗,亟需大家伸出援手的情况发布到了家族微信群里,并倡议微信群成员为陈于地捐款奉献爱心。倡议甫一发出,立刻就得到了陈氏宗亲们的响应,短短的几天时间,微信群成员就捐献了18000元善款。好多族人发来祝福短信与鼓励,希望陈于地在大家的帮助下早日康复。
说起陈氏宗亲之所以能够奉献爱心,陈见福说,这源于江州义门陈氏家风在灌云尚义堂陈氏家族的延续与发扬。他介绍说,目前居住在灌云县东王集镇、白蚬等乡镇的20余个村庄的陈氏,大部分是尚义堂陈氏族人。他们祖辈的堂号是尚义堂,说起尚义堂堂号之来历还有着一段故事与传说。该家族于清朝道光二十二年续修的《陈氏族谱》尚义堂说记载:“悉数因忆恭公一门九世同居,七百口共食,诏旌表其门,曰义门陈氏,故我陈氏凡系嫡派者,莫不尚乎义字。”灌云尚义堂陈氏始祖时公于明朝迁居大伊山时,就以尚义为堂号,至今已传近500年。数百年来,尚义堂陈氏族人铭记家族堂号之深意,端正做人,世代尚义崇德。抗战期间,尚义堂陈氏家族涌现了爱国人士陈百川等仁人志士,近代家族又出现了陈吉余院士等优秀代表,数百年来,尚义精神在陈氏家族一代代传承。
“修世系、重祠宇、谨祭祀、孝父母、友兄弟、敬长上、训子孙、务本业、禁词讼、戒酗赌、崇节俭,广阴德。”今年已61岁的陈福仕,随口可以背诵祖辈传下来的12则家训。他说,数百年以来,尚义堂陈氏族人不管在任何时期,都尊崇族风,恪守家训。如今四十岁以上的陈氏成员大都能背诵出来家训。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尚义的家风家训,2000年续修族谱,陈氏族谱续修理事会又适时制定了12条新家训录入族谱,和12则老家训来共同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与做人处事。
“现在,只有陈氏家族成员有困难,我们在家族微信群里一发动或倡议,大家都力所能及的作出响应,帮忙的帮忙,捐款的捐款,祖辈流传下来的家风与家训也在不断地得到光大。”陈见福说。2017年6月初,大陈圩村的14岁少年小陈诚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家里却因为经济困难治疗遇到困难,全村群众获悉后,伸出援助之手,纷纷慷慨解囊,为孩子献爱心。短短的3天时间,共收到村民捐款累计59768.68元,其中陈氏族人捐款数额占到了九成。
陈见福告诉记者,如今,只要尚义堂陈氏家族成员有困难,相关信息发布到微信群里,很快就会有人伸出援手。源自宋代的义门精神不断地在灌云大地得到发扬与广大。道光二十二年的家训十二则与新家训12条,正在陈氏族人中广泛传播,并成为陈氏族人的人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