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蛤蟆大王”王思栓:把“丑疙瘩”养成乡村“顶流”

编者按: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时代浪潮下,乡村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革。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以及发展机遇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踏上了“逆向而进”的新征程。他们挥别城市的喧嚣,转身拥抱农村的广阔天地。带着知识与技术,揣着热爱与梦想,这些年轻人在乡间沃土中重构人生,于希望的田野里书写青春答卷。为全面展现新时代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为,本报今起推出全媒体新闻策划《村里来了年轻人》,挖掘优秀返乡创业典型,树立榜样标杆,激发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乡村建设。


港城夏季的天亮得很早,当晨光泼洒在海州区浦南镇浦南村的蟾蜍养殖池时,37岁的王思栓已卷着裤腿蹲在池边,开始了忙碌。凌晨4点多的薄雾里,他的镜片映着浮动的水草和跃出水面的蟾蜍。这个1988年出生的“蛤蟆大王”,又开始了与“丑疙瘩”相伴的一天———而这,已是他扎根乡村的第8个年头。

30岁的抉择  从“都市经理人”到“田间养蟾人”


  “养蛤蟆?你疯了!”2018年,当30岁的王思栓提着行李回到浦南村,宣布要搞蟾蜍养殖时,质疑声像潮水般涌来。
  彼时的他,早已不是那个需要靠洗衣店、倒卖学习资料赚学费的穷学生。2012年从盐城师范学院毕业后,他从太阳雨有限公司外贸经理,做到三亚圣雪堡商贸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再到去哪儿网市场经理、邂逅时光酒店经理,在都市职场里闯得风生水起。可每当夜深人静,家乡浦南村的田埂与炊烟,总在他心头萦绕。
  “在哪发展不是发展?家乡更需要年轻人。”2018年,浦南村招考人才的消息传来,王思栓毅然放弃城市的安稳,顶着“白读了大学”的家庭压力,以笔试面试双优的成绩成为浦南村党总支副书记。这个见过“海阔天空”的年轻人,转身扎进了泥泞的田间地头。
  回村任职后,他的“创业雷达”敏锐启动。乡亲们扎堆种菜、养小龙虾时,王思栓却把目光投向了冷门的蟾蜍———蟾衣、蟾酥是稀缺中药材,全国缺口巨大,而连云港当时仅有零星几家养殖户。
  “要干就干有特色的!”他顶住“瞎折腾”的议论,向村委会提交了一份详细的项目计划,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他成功流转了30亩土地,并于2019年成立了吉丰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主要业务涵盖了水产的养殖、加工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
  烈日当空,汗珠顺着晒红的脖颈滚进王思栓的衣领。在他身后,30亩养殖池如棋盘般整齐铺展,墨绿色的水面浮动着给蟾蜍遮阴的水草。一旁的空地上,玉米与黄豆苗挺立在热浪中,为池塘筑起天然的遮阳屏障。他抹了把汗,俯身抄网,哗啦一声,带着泥浆的网兜里盛满浮萍。“蟾蜍怕热,浮萍多了会闷死苗种。”他边说边将绿藻甩进桶里。

 啃硬骨头的执拗  从“门外汉”到“技术专家”


  创业的第一道坎,来得猝不及防。
“第一年没有经验,30亩养殖场,只投放了500对种苗,大半场地空置。”更致命的是,养殖新手对疾病毫无防备,当第一只蟾蜍翻肚时,王思栓还以为是偶然现象。没想到,几天后情况愈发严重。“一开始只是一两只,后来每天几十只。”缺乏经验的他眼睁睁看着精心喂养的蟾蜍成群暴毙,愁得彻夜难眠。由于蟾蜍养殖是个冷门,没有现成的专家可以请教,他只能死马当活马医,翻资料、打电话、试药品,一种药没有效果,便硬着头皮换另一种药。试着试着,居然起了效果,看到剩余蟾蜍不再死亡时,这个执拗的汉子才在池边长长舒了一口气。
  技术生死关刚过,资金链又拉响警报。前期投入过大,打工攒下的积蓄几乎耗尽。家人至今不知那段艰难岁月,他默默咬牙硬扛:“十个创业者能成两三个就不错了,不坚持肯定失败。”正是这份打不垮的倔强,让他在第三年迎来转机,自繁自养体系成熟,积累了客户口碑,资金流终于转正。
  沿着塘埂行走,鞋底碾过杂草。王思栓停在一处喂食器前,塑料盘里的饲料正随着振动器微微震颤。
传统喂养需人工投虫,费时费力成本高。为了养好蟾蜍,这个“门外汉”逼自己成了“发明家”,研发出两项专利———带皮套的振动器模拟活虫动态,静音不扰蟾;防滚喂食盘用耐用塑料材质,避免饲料污染。这两项技术,成了他养殖事业的“秘密武器”。

能扛事的带头人  从“独闯”到“共富”


  “自己富不算啥,带着乡亲们干才是真本事。”身为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思栓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隔壁国屹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他手把手帮起来的。周边陈姓村民急着建场,没听劝告,当烈日晒死蛤蟆苗后,王思栓当即免费补送一批:“都不容易,重新来。”如今老陈早已回本,逢年过节总来道谢。口碑相传下,合作社吸引了灌云、东海乃至河南、福建的客户前来。
  山东客商宋先生考察后,当即投40万元在浦南村建厂,“看他为农户免费补苗的实在劲,就知道能成。”如今,这座工厂形成“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年入近30万元,还回收灌云、东海等地原料。
  采访当日,一辆风尘仆仆的陕U牌照越野车开进合作社。西安客户高先生握着王思栓的手连声道谢:“按您教的法子,我们的养殖场躲过病害,今天专门带技术员来取经。”
  他的合作社,2021年获评连云港市市级优秀创业项目,还拿下连云港市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金奖;2022年更升级为江苏省省级示范合作社。他个人摘得“创青春”江苏青年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连云港市“最美基层优秀高校毕业生”称号,还被评为“乡村振兴技艺师”。这些荣誉,是对他多年付出的最好回馈。
  如今,浦南村的蟾蜍养殖规模已拓展至150余亩,每亩净效益约2万元,带动了村里及周边50余人就业。“这些年的努力,没白费。”从返乡的执拗青年,到带领乡邻共富的“蛤蟆大王”,王思栓用实干证明:农村天地广阔,把根扎在这里,就能让“丑疙瘩”养出乡村“顶流”的精彩。(王波 张文华 王金帅)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周金林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