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连云港日报全媒体记者 陶莎 通讯员 张继龙 王馨颖)昨日上午,市中院组织开展了2起非法捕捞案件的增殖放流生态修复执行活动,共放流中国对虾苗2042万尾,着力补充和恢复水生物资源群体,修复被4名被告人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据介绍,本次增殖放流活动系全国首次通过微博直播增殖放流司法修复海洋资源。当天上午7点左右,市中院官方微博“连云港法院”以图文方式开始全程公开直播活动实况,至10点左右结束。相关话题引发网友们点赞、转发、评论,当天微博共计增加粉丝5000余名。
2016年6月,被告人王某、冯某、孙某在禁渔期出海捕捞“海沙子”(学名兰蛤)69袋,价值4830元,连云区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3名被告人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分别判处4000元至8000元不等的罚金。同时,根据赣榆区海洋与渔业局出具的《生态损失修复意见》的要求,判决3名被告人以增殖放流中国对虾苗207万尾的方式修复被其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2014年6月,被告人张某在禁渔区、禁渔期通过让6名潜水人员带着氧气管和铅块背着网兜潜入海底的方式捕捞海产品“绿贝”75000个,价值37500元。法院经审理后,依法判决被告人张某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被告人张某自愿缴纳6万元生态修复金,用于修复被其行为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经征求张某本人的意见,其同意以增殖放流中国对虾苗的方式修复海洋生态环境。
“6月5日是第47个世界环境日,6月8日是第10个世界海洋日,在这些日子到来之前,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向全社会公开展示连云港法院修复性司法的成果,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将绿色、环保的理念引向深入。”市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戴涛介绍说。据悉,本次增殖放流活动的地点位于我省唯一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州湾海洋牧场示范区内。为了确保放流虾苗的成活率,市海洋与渔业局及赣榆区海洋与渔业技术指导站等单位的渔业专家高锡伦、辛华等全程监督、指导放流过程。
增殖放流前,渔业专家通过随机收取的方式对准备放流的中国对虾苗进行了开包查验、清点,确定虾苗数量。之后,专家随机选取了部分虾苗,对其长度进行了细致测量,确保增殖放流的虾苗规格符合放流要求。渔业专家现场详细讲解了增殖放流的程序、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按照专家出具的修复意见,船只航行至海州湾中的海洋牧场示范区,参加活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各被告人在渔业专家的指导下将虾苗放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