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灌云县圩丰镇东圩村党总支书记赵亚杰——把群众“穷账本”变成村里“幸福单”


深秋清晨的阳光刚照射到灌云县圩丰镇东圩村的稻浪上,赵亚杰就来到了刚修整的田埂上,正在清理稻田杂草的王大爷见到赵亚杰,这位72岁的老人笑着喊:“赵书记,今年这水稻成色,又是个丰收年!”望着眼前连片的金黄,想起2020年初到村里时那本“3万元集体收入”的穷账本,赵亚杰心里顿感发烫。


作为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灌云县圩丰镇东圩村党总支书记赵亚杰常想:村书记和人大代表不是光环,是乡亲们沉甸甸的信任;“共富”二字不是口号,是把每一户的“小期盼”攒成全村的“大幸福”,让泥土里长出好日子的实在。


“3万元账本”压在心头


2020年3月,赵亚杰刚到东圩村任村书记时,村部是“矮破小”的旧房子,连开会的桌椅都要从街上包子店借。第一次开村民代表大会,村会计把账本往桌上一摊:“集体账上就3万元,连给村干部发工资都得凑。”那天晚上,赵亚杰在“矮破小”的村部坐了半宿,村里的状况让他非常清楚,他不是来当“太平官”的,是要带着大家把日子过得好起来的。


没过几个月,圩丰镇要搞村集体自主经营稻麦种植试点,此时,赵亚杰眼睛一亮:东圩村有2000多亩耕地,要是能流转起来搞规模种植,既能让土地“活”起来,又能让集体腰包“鼓”起来!可当他在村民大会上提出这个想法,反对声几乎掀翻了屋顶。“集体种地?怕是要亏得底朝天!”在赵亚杰和村干部的苦口婆心劝说下,村组干部同意用江苏沿海集团帮扶资金来试试。会后,村干部挨家挨户去敲门做群众工作,决定做规模流转土地、村集体自主经营“吃螃蟹”的村。


田埂上的“共富承诺”


2020年秋,赵亚杰一辈子都忘不了那个场景。连续半个月的连阴雨,庄稼倒伏了一大片。收割机在田里陷得动弹不得,他和村干部蹚着泥水忙前忙后,腰累得直不起来。最后一算账:种子、化肥、机械费全刨去,刚好保本,一分没赚。村里立刻传开了风凉话:“我就说不行吧!”赵亚杰把村干部和圩丰镇的农技专家一起叫来,把账本摊在桌上,一笔一笔地核算分析。“今年倒伏是天灾,不是路走错了。再试一年,要是还不行,我辞职谢罪!”他说。


第二年开春,在灌云县委组织部和圩丰镇党委的关心下,赵亚杰和村干部在田埂上插了块牌子:“书记责任田”,把手机号写上:有问题随时找我!麦收那天,金灿灿的麦穗压弯了腰。联合收割机在田里穿梭,会计拿着计算器一路跑过来:“赵书记,580亩地,收入超过百万元了。集体账上终于有钱了!”随后3年,东圩村又趁势而上,2024年,规模流转种植稻麦654亩,收入超240万元,净收入超40万元。


群众的“呼声”变成“掌声”


集体经济有了钱,赵亚杰就开始兑现自己的承诺,带着村两委把集体收入一点点花在刀刃上。56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起来了,老人们在里面下棋、看书;新建3座电灌站,让千亩良田不再靠天吃饭;疏浚后的河道水清岸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12公里民心路通到了家家户户门口,柏油路面平整宽阔,路灯也亮到了村口。路修好的那天,全体村干部带着村民去“验收”。在群众的掌声中,东圩村成功获评市乡村振兴样板村,顺利通过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从一穷二白变为增收样板,从软弱后进村变为美丽乡村。


金秋时节,在东圩村这片热土上,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赵亚杰知道共富之路没有终点。田埂上的脚印会被雨水冲刷,但乡亲们的期盼永远刻在心里。赵亚杰表示,他会继续攥紧那本写满民生的履职笔记,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村里的幸福清单,让东圩村的稻香里永远弥漫共富的希望。(宋兵 清歌)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