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兵 万骏)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图景中,人才与产业正上演着一场精彩的“双向奔赴”。从东海县一片片流光溢彩的穿戴甲,到支撑城市经济命脉的庞大化工集群,无数技能工匠的智慧与汗水,正通过“技能状元大赛”的淬炼,汇聚成推动产业突破的澎湃动能。
指尖上的产业传奇
小甲片闯出大天地
走进东海县,大街小巷遍布着穿戴甲工坊的忙碌身影。这个2019年才起步的产业,已从单一甲片供货,裂变为覆盖“原材料—设计—生产—销售”的全链条王国,成为全国穿戴甲的核心基地。惊人的数据背后是无数巧手的支撑:年产1.5亿副,独占全国七成市场,年营业额突破80亿元,带动5万余人创业就业。
产业腾飞,呼唤着技能的标准化与人才的精锐化。第六届连云港技能状元大赛敏锐响应,通过设立美甲师(穿戴甲方向)高级工竞赛,直击产业痛点。
实操竞技场上,选手们屏息凝神,60分钟内,10片甲片需绽放主题彩绘——从色彩构图到技术手法,评委尤其聚焦“主题创意”与“画面洁净度”。另一侧,“红色甲油胶涂抹”项目则考验着服务落地的真功夫。真人模特前,选手们争分夺秒:工具消毒一丝不苟,死皮修剪精准利落,甲型打磨流畅圆润,最终涂抹的红色甲油胶必须轮廓清晰、色泽饱满。
“我是第一次参赛,希望通过大赛将有技能的人展现出来,并获得相关技能证书。我觉得行业要长远发展,必须从技术标准开始,只有持证上岗才走得更久。”参赛选手李轩是90后返乡创业者,他和妻子从水晶电商起步,2019年穿戴甲市场兴起后,他们又及时进入穿戴甲产业,如今做得风生水起。
“从产业需求出发,以技能竞赛为纽带,穿戴甲技能大赛既是对当前从业者技能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培育产业后备人才、推动穿戴甲产业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美甲师赛项裁判长陈宇表示。
政策“组合拳”
托举一个产业的未来
如何让“指尖经济”行稳致远?我市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穿戴甲制作被列为技能人才评价重点开发项目,构建起“专项能力评价+技能等级认定+营销合格证”的多元体系,为从业者铺设清晰的成长阶梯。
东海县更是真金白银倾力扶持:百万培训资金专项投入;穿戴甲专项培训每人补贴400元;美甲师技能培训按等级发放500至3000元补贴;企业吸纳见习生,每人补贴不低于4000元。在省市政策叠加下,“东海穿戴甲工匠”品牌成功跻身省级劳务品牌,成为区域产业的金字招牌。
今年9月,省商务厅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支持东海穿戴甲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标准建设、知识产权、品牌推广、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六个方面支持东海穿戴甲产业发展。《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东海穿戴甲产业的标准化、品牌化与国际化水平,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从业人员的底气也更足了。
化工脊梁
在“仿真战场”锻造硬核实力
当穿戴甲在聚光灯下绽放光彩,作为港城经济“压舱石”的化工产业,也在技能大赛的“仿真战场”中锤炼着硬核队伍。
化工总控工赛场,211名选手严阵以待——这是本届大赛规模之最,其中过半来自产业高地徐圩新区。理论笔试后,真正的考验在仿真操作室展开:装置开停车、事故紧急处理、设备维护保养……屏幕上参数跳动,选手们沉着应对,每一个操作指令都关乎虚拟工厂的“生死存亡”。
“总控工是生产线的‘大脑’。”化工总控赛项裁判长刘顺强表示,“他们需要实时监控全局,精准化解危机,这要求极致的专业素养与应变能力。”赛场内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选手们全神贯注,一场无声的智慧与技能交锋在方寸屏幕间激烈上演。团队协作与沟通协调能力,也在模拟的复杂工况中经受着实战检验。
以赛为媒
书写产才融合的港城答卷
一场技能大赛,成为港城产才融合的生动注脚。在东海,穿戴甲竞赛精准对接设计创新与规范服务,为新兴产业注入标准化基因;在化工赛场,总控工仿真对抗锤炼着保障安全生产的“最强大脑”,筑牢支柱产业的技能根基。
我市以赛为媒、以产聚才、以才兴产,让工匠精神在产业沃土上拔节生长。当美甲师的妙笔绘就“美丽经济”的蓝图,当总控工的精算守护化工巨轮的航向,无数技能劳动者的奋斗身影,汇聚成港城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