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晨 丁鑫 乙桓羽 徐欢 夏菁)在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中,“大水漫灌”式的供给,曾带来资源浪费与需求错位:部分设施利用率低,而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却日渐分化和细化。今年以来,我市多家公共文化场馆直面市民反映的多样化需求,把“问题清单”变为“民生清单”,以提升供给“精准度”为核心,从“社会力量协同”“受众需求匹配”“资源优化配比”等多个方面,推动服务从粗放走向精细化。
单日刷新全省客流纪录背后
从“等你来看”到“一起来办”
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常碰到一种共性现象:受制于“单打独斗”的场馆内,带来资源分散、效能不彰的积弊。而市博物馆(连博)的转型,则包含了一场社会力量协同的有益探索。去年5月,连博成功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面对参观人数的迅速增长,连博主动求变,开始推进服务向个性化、多样化与精细化转型。馆长江睿表示:“博物馆不应该是文物沉睡的库房,如今,我们主动‘开门’,让馆内外的珍品在这里走向大众,同时加强与各方的共生共建。”
这一协同思维体现在多维创新中,无论是加大自主策展力度,推出一批精品展览,还是“馆校合作”,打造社教与文旅融合的研学项目,他们都有一个既定思路,就是强化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合作。今年6月至10月,连博延时至晚间9点,开启了“夜游生态”。为将文化有机融入市民的夜间生活,其间,连博联手某咖啡品牌、苏宁广场等社会力量,推出“连博朐味”咖啡与苏宁广场“Hello,连博”空间等沉浸式项目。“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连博还通过联合办展形式,让各级珍品文物走近群众身边。数据显示,其间,参观人数同比增长45%,外地游客占比达87%;去年单日4.2万人次客流量,刷新全省备案博物馆接待纪录,彰显了文化直抵基层的惠民实效。
这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协同生态的横纵构建。横向上,联合办展让“基层借文物”变为“珍品下基层”,打破资源壁垒;纵向上,夜经济与文化消费结合,吸引了年轻群体。而社会力量的引入,让商业空间与文化IP融合,提升了连博的市场黏性和活动可持续性。“以前博物馆是‘打卡点’,现在是‘生活圈’。”市民王女士说。当然,协同推进同时也需警惕商业化“喧宾夺主”。连博以公益为主、市场为辅的平衡,可谓目前精准供给的良好样本。
十几年公益惠民老品牌背后
从“我供你需”到“你需我供”
调查发现,不少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常陷入“供需错配”困局,群众抱怨“活动不接地气”,机构却苦于“不知所需”。今年以来,我市文化馆以需求匹配破题,将调研转化为行动,针对基层反映的“精准度不足”等问题,馆方开展督查式调研,馆长王珺介绍:“我们力求打破往年的‘我供你需’的单向模式,实现‘你需我供’的动态平衡。”
这一理念催生了分层定制服务: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活动,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活力的公益培训品牌。作为该馆免费开放的文化惠民工程,“港城文化课堂”已连续开展13年,虽汇集群众数万人次,但也面临诸如“课程固化”“教师内部垄断”“部分课程缺乏学员”甚至“学员固化”的痛点,这背后正是“组织者主导”模式留下的供需失衡。为此,“港城文化课堂”果断更替一些“鸡肋课程”,同时积极与社会培训机构、个人合作,推出“夜课堂”,有针对性地满足白领上班族的错峰需求,覆盖面渐趋扩大,口碑持续走高。
伴随着旅游业的火爆,市文化馆也突破原有阵地,主动到群众中去找“受众”。一个典型案例就是“跟着节气游港城”的升级——将农历节气、港城景区与非遗文化深度融合,运营“小美满0518爱在孔雀沟森林音乐会”和“就爱野——刘志洲秋分旷野音乐会”。数据显示,两场活动中,景区单日接待游客均超万人次,带动景区及商户总收入近60万元,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市文化馆的思路,暗合了需求匹配的精髓在于“精准画像”与“动态响应”,这并非简单的“分众”,而是以用户数据驱动服务迭代。此间,他们通过实地调研和线上“公共文化云”等实践方式和数字平台,精准识别亲子、青年、银发等群体偏好。同时打破传统“普惠”观念:分层定制或许会造成资源冷热不均,但也以“普惠+特惠”互补,确保公平性。
首个水上观鸟书苑背后
从“资源分散”到“有机整合”
资源碎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痼疾——设施重复建设、功能单一,导致“有馆无人”或“人满为患”。海州图书馆观鸟书苑分馆的诞生,向资源优化配比迈出有益一步。作为全市首家水上图书分馆,观鸟书苑由旧有的观鸟驿站改建而成,如今是集阅读、观鸟与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融合载体。月牙岛相关负责人汪明月介绍:“这里将闲置水域和旧有空间转化为综合文化驿站,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们的资源布局。”
市民游客在湖畔书吧静读,抬眼即见窗外候鸟翩跹……这一案例的精髓或许就在于空间上的优化,即利用滨水区的鸟群生态提升自然吸引力。同时在功能上也进行优化,使得全民阅读与生态科普结合,拓展服务半径。而在整体的硬件资源配比上,也是尽力避免重复建设和功能同质化,聚焦“小而精”,提升设施的整体使用率。
当然,以往的传统公服模式常常追求设施覆盖率,忽视使用率。为了打破这一怪象,我市不少公共文化场馆都在持续探索“需求为导向”的资源整合路径。然而,也需警惕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出现。为此,强化馆员培训、引入志愿者、加强数字化技术赋能,确保服务“软实力”同步升级,也成为我市各大公共文化场馆的“保留项目”。
社会力量协同拓展服务外延,需求匹配实现用户共鸣,资源优化配比提升效能密度,当供给从“漫灌”转向“滴灌”,文化便从资源转化为动能——它不仅是展柜里的文物、课堂里的教辅、书架上的书籍,更是跳动的城市文脉、亮眼的民生底色。但精准化也容易带来“数字鸿沟”或区域失衡的风险,要以普惠性活动及时补位,彰显“动态平衡”的智慧。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