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传统花灯费工费时间,现代花灯简洁大众化 元宵闹灯 你更喜欢哪种方式?

【连网】(记者 陈兵 李国瑞 通讯员 陈娟 陈聪颖)小时候,每到元宵节,吃罢晚饭,小孩儿们便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精心挑选的花灯,往内里放一根红蜡,由大人点亮,然后欢快地跑去街上玩耍。不多时,街巷里就被一闪一闪的花灯填满了。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不再专注传统的花灯,而是更青睐方便实用的电子花灯了,这份逝去的记忆如何找寻?这几天,我们走访了部分市民,针对如何选择花灯进行调查,并联系上了民俗专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居民观点 传统花灯有年味有感觉

家住海州区幸福路街道幸中社区的颜素娥,对以前的元宵节花灯会记忆犹新。“参加元宵灯会是元宵佳节的主要娱乐活动项目,在传统习俗中,花灯是一个寓意深远的吉祥物件,民间送灯的规矩颇为讲究。年轻时一到元宵节,就喜欢看街道悬挂的造型各异、古色古香的花灯,那时候正月初五街上就开始有卖花灯的,到了大年初十以后满街都是造型各异五彩缤纷的花灯。”

颜素娥说,记忆里的花灯普遍是用铁丝或竹枝扎成架子,中心固定放蜡烛,外面包上透光性很好的玻璃纸,上面印着各类颜色艳丽的图案,有嫦娥奔月、玉兔、奔马、莲花等造型,其中以嫦娥奔月最为常见,极为漂亮。

“正月十五晚上,所有孩子打着各式各样花灯,黑黑的巷子被照得十分明亮。小朋友们高举火红的花灯,簇拥在一起做游戏,唱欢歌……因此,还是传统花灯更有年味,更有感觉。”

不过,颜素娥也感慨现在看不到传统的花灯了,如今多见的花灯大多数成了电子花灯,而这些电子花灯的工艺显然是传统手工花灯无法做到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型花灯逐渐兴起,传统手艺做出来的花灯逐渐没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看着传统的花灯多少伴随着一些落寞。”

不同看法 电子花灯更实用也方便

在年轻人赵婷婷的眼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很难有空去慢慢欣赏传统习俗,包括元宵节也一样,小时候虽然也喜欢看传统花灯,但有了孩子后,时间精力都不允许自己去寻找传统花灯,只好跟大家一样买个电子花灯给孩子。“孩子知道元宵节的习俗就行了,至于花灯是啥做的并不重要,并且从安全角度来看,电子花灯要更好一些。”

我们走访调查发现,不少批发商早就将各式各样的花灯摆放出来。在临街一家铺面摆放了两三个柜台的花灯,各种小黄人、笨笨熊、喜羊羊等造型的卡通花灯应有尽有,其中也不乏一些传统的纸质花灯。不过,和传统的花灯相比,在售的手提花灯都是使用电池的电子花灯,几乎找不到那种需要用火点燃蜡烛的小花灯。

“现在新材质花灯特别流行,给传统的花灯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那些塑料灯加入了声光电的元素,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都想买各类卡通新材质花灯,而纸质传统花灯就很少有人喜欢了,毕竟时代变了,人们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一名商贩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传统的花灯虽然很精美,但是花费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都非常高,挣的钱又很少,并且每年只有一两个月的销售期,辛苦了一年,挣的钱却不多。”

花灯艺人 老手艺只有创新才有出路

因为热爱花灯艺术,民间艺人王维良把他的家变成了花灯制作工艺室,各种花灯比比皆是。“随着时代变迁,玩具彩灯、宫灯等一些新样式的出现,村里扎花灯的人越来越少了。”

起初,王维良制作的是纸花灯。由于纸花灯容易被戳破,后来,王维良进行了改进,制作起了布花灯。再后来,他创新制作工艺,将剪纸装裱在花灯上。

搭架绑绳子、关键处用铁丝加固、调整形状、装裱剪纸、穿电线灯泡、绑挂绳……每一道工序,王维良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民间老艺人的严谨精神在他的制作中自然流露,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这门手艺的独特魅力。

目前,王维良制作花灯,坚持“三化”原则,即规格化、标准化、批量化,“保持传统,不断创新,实行流水线作业,与市场进行深度融合,只有这样,老手艺才会有出路。”

聊天中,王维良跟我们说,现在,儿子会帮他制作一些花灯,在他看来,他的这门手艺后继有人了。对他来说,扎花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有手艺,儿子有雄心,咱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将本地彩灯做成像秦淮彩灯那样既大又强的产业,打造‘苏北第一灯’,让彩灯点亮港城,重燃记忆。”王维良满怀信心地说。

民俗专家 花灯制作技艺要传承下去

得益于工艺的发展,现在的大型元宵花灯可以用铅丝代替竹篾、用电灯代替烛火,用双面胶代替浆糊,灯罩的材料也更鲜艳且防水,但那种代代流传的匠人精神,无可替代。

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民俗专家徐洪绕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过年的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过年的“仪式感”在弱化,但传统节日所传承的“文化基因”并没有改变,像元宵节无论是传统花灯还是电子花灯都传递出“团圆”“亲情”的民俗情感。只是传统手工花灯技艺作为文化的载体,也需要不断传承下去。花灯制作技艺要焕发生机,得拿出来展览或用来教学,平时可以在一些展览或活动中秀一秀,让更多人见识和欣赏。当然,家庭、学校、社区也可以一起合力做花灯,让灯会有灯可展。

如今,不少做花灯的艺人、居民渐渐老去,时间、物料成本越来越高,有必要保存好做得精美的花灯。

几年前,我们就采访过一位制作花灯的老艺人。在海州,这位老艺人一直以制作纸灯笼、花船、小跑驴及大头娃娃而闻名。结缘花灯70载,他用无悔的行动诠释着一份简单而执着的坚守。令人遗憾的是,老人已经患病去世。

对于这种情况,徐洪绕表示,下一步,将以民间老艺人普查为龙头,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形成立足田野调查、科学分析研究等一整套学术性的普查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分批分类陆续推进抢救。

“我们将通过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手段,对制作花灯等各种老艺人的基本情况、艺术传承体系等细节摸底调查,建设科学完备的调研体系,加强抢救过程的记录和宣传,把制作民俗花灯等老手艺传承下去。”徐洪绕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