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茜文 连发)5年时间,港城超市便利店从7235家涨到了10116家。这是第一财经根据大众点评榜画出的港城超市成长曲线。在零售业低迷的当下,港城家得福、保真等为代表的本土超市却高调宣布进入“胖东来”时代。家得福双盛花园店开业当天更是创下了2.4万人次涌入的纪录。这场“逆周期”超市进击背后,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倒逼港城超市持续锤炼“真本领”。
从“卖商品”到“卖体验”
第一财经数据库显示,2020年,连云港市超市便利店数量为7235家。接着,到2022年、2023年,港城超市便利店数量出现了小幅波动,分别下降到6102家和5530家。然而2024年,港城超市便利店数量出现大幅上升,实现了破万家。
在大多数零售业低迷的当下,港城的超市却开启了“爆改”式改造。这在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是大投入的改革,瞄准方向就是胖东来、盒马鲜生等业内头部企业超市设计模式。基本出发点则是争取消费者。
走进“爆改”后的家得福双盛花园店,最直观的变化藏在货架的细节里:曾经占据一层货架的某款滞销饼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追捧的“网红零食”。这场“加减法”做得果断——砍掉同质化严重、月销不足的“滞销款”,引入进口零食、特色农产品等“新面孔”,让超市的商品结构瞬间“年轻”了不少。“早前超市的消费者大多年龄在50岁以上,然而通过对超市消费人群画像,我们发现现在超市消费人群是25岁至45岁的年轻人群。”家得福超市双盛店负责人介绍,“这是我们进行“爆改”的直接原因,与此同时,我们店铺也恰逢改造年头,最终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需求达成一致,我们就启动了首批调整改造店铺装修。”
“以前买蔬菜就那二三个常规品种,现在光南瓜就有贝贝瓜、蜜本瓜、金丝瓜等七八个选项。”正在果蔬区驻足的李女士拿起一盒包装好的“蔬菜拼盘”,指尖扫过盒身的溯源二维码,“你看,产地这些都能查到,而且这种搭配好的净菜,回家直接下锅,省了不少事。”从“有的卖”到“卖得好”,商品的迭代里藏着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捕捉。
“爆改”后的店铺为了迎合新消费人群,更加年轻化了。在“爆改”结束后的万达保真超市,老顾客会发现,保真华龙仓入口处重新设置的鲜花售卖区里,鲜切玫瑰与向日葵被精心打理,既装饰了环境也带来了收益。“以前超市也售卖鲜花,一个月才能卖3000多元,如今一天就能卖1000多元。”该超市负责人张建淮介绍,原本狭窄逼仄的通道也由1.2米拓宽至3.6米,视觉上更加宽松。
场景化体验的深耕,让超市不再只是“购物场所”,而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在两家超市的服务台旁,“便民角”成了新的暖心符号:医药箱里备着创可贴和晕车药,饮水机随时能接一杯温水。在万达保真超市里,带着孩子来购物的张女士感慨:“现在来这购物舒服多了,便民角的设置特别贴心,孩子饿了还能热个面包。”从商品迭代到空间重构,从场景创新到细节暖心,港城超市的这场变革,正在把“买东西”的过程,变成“享生活”的体验。
消费变局下的超市“生存战”
当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开始追着网红潮流更新,当收银台旁多了鲜花和即食餐区,这场零售业的集体转型背后,是消费市场深刻变革倒逼出的生存之战。
如今的港城超市卖场里,80后、90后已成为消费主力军,这两代人的购物清单正在改写行业规则。他们不再满足于“买得到”,更追求“买得好”“买得爽”。年轻消费者会为有机蔬菜支付溢价,大部分人更会将“购物环境是否舒适”列为选择超市的重要标准。家得福双盛店改造后引入的“网红零食墙”和“溯源蔬菜柜”,正是精准捕捉到这种需求:年轻人既想要社交平台上的热门单品,也在意食材从田间到货架的全流程透明。而万达保真超市新增的鲜花区日均销售额破千,更是印证了“情绪消费”的崛起——购物不再是单纯的采购,更是对生活仪式感的追求。
当前,港城超市行业早已进入“贴身肉搏”阶段。据行业统计,全市活跃超市总量突破1万家,在海州区等核心区域,每平方公里就分布着10家超市(含便利店)。这样的密度意味着,消费者转身就能换一家购物,任何一家超市的怠慢都可能意味着永久流失。在家得福、万达保真等头部商超的带领下,这场竞争已从“价格战”升级为“价值战”:你拓宽通道,我就优化动线;你增加自助收银,我就配套便民服务。家得福双盛店开业当日2.4万人次的客流,本质上是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更懂他们的超市。
此外,线上零售的狂飙突进,正不断挤压传统超市的生存空间。“同样的洗衣液,线上比超市便宜5元,还能送货上门”,这样的消费心理让不少超市陷入客源流失的困境。但电商的短板也恰恰是超市的机会——生鲜的新鲜度、即时性消费的便利、线下体验的温度,这些都是线上难以替代的优势。家得福扩大餐饮区、万达保真优化鲜切花供应链,正是通过强化“线下不可替代性”,在电商围堵中撕开一条生路。
从“单一超市”到“生活枢纽”
家得福双盛店与万达保真超市的开业热潮,像一颗石子投入港城零售业的湖面,也激起人们对县区超市未来的遐想:这场调改风暴会迅速席卷全域吗?笔者走访发现,答案更可能是“循序渐进”——既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止步不前。
当下两家爆红的超市,都扎根于港城年轻人口密集、消费活力旺盛的核心区域。家得福双盛店周边环绕着多个新兴社区,年轻人群占比高;万达保真超市则依托商圈流量,天然贴近追求新鲜体验的消费群体。这些区域的消费者愿意为更舒适的环境、更丰富的商品支付溢价,为调改提供了“试错底气”。
但县区市场的“土壤”略显不同。在灌云、连云等县区,超市的主力客群仍以中老年人为主,对价格敏感度高,对网红商品、场景体验的需求较弱。连云区一位超市经营者坦言:“市区卖得火的鲜花区,在我们这儿可能半个月卖不动一箱;加宽通道要砍掉货架,老人反而觉得‘浪费地方’。”这种消费基础的差异,决定了县区超市不会盲目跟风,更可能选择“小步微调”。
笔者观察发现,家得福与万达保真作为本土连锁品牌,其调改的影响力正通过供应链悄然扩散。2家超市的中央工厂和采购体系,已开始将市区热销的网红零食、预包装净菜等品类,逐步铺向县区其他门店。
这种商品层面的渗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县区消费者的习惯。当“新面孔”持续出现在货架上,当扫码溯源、净菜搭配等概念通过包装传递给顾客,消费认知的迭代自然发生。正如业内观察到的:“先让商品’走下去’,再让理念‘沉下来’,最后才是环境的升级——这是连锁品牌带动全域转型的聪明做法。”
将视野拉得更远,港城超市的进化方向其实早已在更广阔的零售图景中显现。在德国,不少超市开辟出小型厨房课堂,主妇们可以现场学习应季食材的烹饪技巧,课后直接采购所需原料;在成都,有的超市引入社区快递柜和干洗代收点,让居民买菜时顺手完成生活琐事。
这些探索指向同一个方向:超市将成为承载社区服务的“枢纽”。或许未来,在港城的超市里,既能买到灌南的菌菇,也能预约家政服务;既能给孩子买零食,也能参加亲子烘焙课;既能采购年货,也能打印景区门票。当超市真正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购物”就会变成“过日子”的一部分——这也是零售业进化的终极意义。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