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国庆节里看变化 幸福就在咱身边

【连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高度重视民生,切实把更多的财力、物力、精力投向民生领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呈现出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一个个新政新规、一项项改革举措、一串串增长数字,清晰描绘出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好日子。今年国庆期间,本报记者走进港城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采访了多位普通百姓,听他们畅谈生活的变化,感受身边的幸福。

黑林喜宴品出新味道

□ 李耀华

国庆节当日,年过七旬的李维敏回到阔别10年的赣榆黑林老家,正碰上侄孙大婚。眼见农村喜宴也在镇里的大饭店办,老太太喜不自禁,感叹的不仅是农村宴席让乡亲放开了手脚,农田机械化作业等也让她彻底改变了对老家的印象。

李维敏是李良庄村人,50年前远嫁黑龙江鸡西市,成为一名煤矿工人妻子。此前几乎每年都回老家,最近几年忙着带孙子,加上年事渐高,回老家成为一种奢望。好在今年孙子上初中了,她和老伴下决心回趟老家。

10月1日上午,小雨如约而至,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侄儿办喜事的节奏。迎亲的车队在乡村水泥路上缓缓驶来,侄孙约在10时许迎来了美丽的新娘。一样的现场索要喜钱,似曾相识的打打闹闹,欢快的气氛中,新娘、新郎高高兴兴下了轿车,踏着铺满金条(麦草)的道路,两位新人“脚不沾地”走入了新房。简单的仪式过后,随后是众人拥入新房讨要喜烟、喜糖,婚礼现场好不热闹。

眼前的轿车、婚纱等并未让李老太觉得新奇,让她颇为意外的是,侄儿家里似乎没有忙宴席的意思。按照当地习俗,新人婚礼仪式结束之际,就是喜宴开席之时,数年前是大家按照不同层次轮流“坐席”,宴席由主家请来本村厨师掌勺,端盘子的是与新郎同辈的男子。一次宴席要从10时忙到14时许,筹备宴席的疲惫,等候坐席的客人也有点烦。

正当老人纳闷之机,侄子李钦华走上前来,请她出门坐车。直到这时,李维敏才知晓,如今村里办喜宴都要到镇里的“大饭店”。车程不过五六分钟,镇区欢黑线南侧的润泽大酒店早已是人流涌动。端坐上席,李老太看到酒店装潢和城里几无差别,油焖大虾、红烧狮子头等十几道“硬菜”陆续上来,一一品尝之余,觥筹交错之间,老人深感老家变化太快。当侄子告诉她,这桌大餐只花四五百元时,老人简直不敢相信,因为相似的一桌在城里至少要花上千儿八百。

“镇里有了专业宴席,现在办喜事再也不用忙上忙下了,省了多少事啊!”侄子趁机在姑姑面前显摆,“这要是在以前,黑林正是忙切地瓜干的时候,嫁娶大事都是农忙结束的事。”当老人听说现在麦收等大小农事都实现了机械化,更是感慨,家乡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燕尾海滨新城人气旺

□ 王怀诗

国庆假期第二天,记者和家人驱车沿着徐新公路转省道228前往老家灌西盐场看望亲友,傍晚时分,一行人决定到邻近的燕尾海滨新城溜达一圈,看看曾经的海边小镇究竟变成了什么模样。

车刚驶出灌西盐场不久,几公里以外的海滨新城一排排耸立着的高楼就映入眼帘。到达目的地之后,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装修一新的各式店铺、悠闲漫步的路边行人……这些都让我们一行人不得不感慨这个海边小镇真发展起来了。随着华灯初上,新城到处闪烁的霓虹灯和街头熙熙攘攘的人群更昭示着曾经寂寥的小镇已变成了热闹非凡的海滨新城。

“这几年这边确实发展得有模有样。尤其是今年,燕尾港老镇区完成了整体搬迁,最后大部分都安置到海滨新城了,人气一下子就旺起来了。”在新城经营一家生活超市的杨娟娟告诉记者,现在她家超市每天的营业额比之前翻了好几番。杨娟娟原本也是燕尾港老镇区的居民,10年前她嫁到了邻近的灌西盐场,几年之后家里攒了点钱在新城新建的小区买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房子,不过那时候尚在开发初期的新城并没什么人居住。最近几年,随着商务中心及广场、大鹏湖、海滨学校、新区医院以及安置小区的建成投用,再加上今年老镇区的整体搬迁,新城的人气与日俱增。很多拆迁户是既换了房又买了车,整个新城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杨娟娟的父母原本也住在燕尾港老镇区,随着这次整体搬迁工程的推进,他们被安置到了新城的小区内,从此告别阴暗潮湿的平房,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现在他们经常去附近的广场上锻炼身体,晚上吃完饭也会出门看人家跳广场舞,跟街边的邻居唠家常那就更不在话下了,老两口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日子比在老镇区丰富多了。”杨娟娟告诉记者,现在的燕尾海滨新城是灌西盐场和燕尾港的共同生活区,随着农贸市场、医院等各项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他们以后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创建,成就中云美丽乡村

□ 周莹 陈晓超

金秋的清晨朝露分外惹人怜爱。清晨,在苏州山石网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工作的中云人刘志安决定带着孩子登高望远,看看家乡之美。

秋天的中云台山披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漫山遍野的野花绽放在枝头,累累野果散发出香甜的气味。抬头远望,家门口的小山风景秀美,让人倍感心旷神怡。刘志安对儿子说,“过去人们都说苏州是人间天堂,你看这儿的美景一点都不比苏州差。”

“原先我们社区的环境差,垃圾堆在那儿好久没人问,孩子都不想回来住。”刘志安无奈地告诉笔者,这次回来却发现,家乡变化太大了,垃圾有专人清了、道路修得整整齐齐的、天然气也通到了家,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觉和城里一样,真是太好了!

刘志安感受的家乡变化得益于港城创文创卫工作的开展。中云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街道结合创文工作,在5年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开展辖区村庄环境整治再提升行动。过去5年,完成3000余户供水管网改造、5000余户天然气安装、30.5公里污水截流管网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了辖区自来水、天然气、污水管网、道路硬化等四大基础设施“全覆盖”目标,增速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步伐。

“我没想到家门口现在这么方便。”从山上下来的刘志安一路往家赶,沿途的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齐干净。刘志安告诉笔者,过去他上学的学校非常简陋,现在孩子幸福了。家门口就有幼儿园、小学、中学,条件也一个比一个好。他几乎不敢认这是他的家乡。

傍晚时分,中云街道的健身舞队、淮海戏剧团等文体队伍开始活跃起来了,街道文体中心、市民广场、村(社区)小广场上都是他们的身影。数据显示,在中云街道有40余支健身舞队、门球队、淮海戏剧团等文体队伍,300余名群众文体骨干常年活跃在基层。刘志安晚饭后也带着家人出门凑热闹,广场电影、围棋、广场舞让他感受到今天新农村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充满生机的新田园。

伊甸园特色旅游正火

□ 李慧 夏兴俭

“以前,我们这里只是单一的果园,如今好了,形成了‘春有花、夏有水上乐园、秋有果、冬有童话小镇’的鲜明特色,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市民节假日有了去处,还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今年以来,我家开的伊甸园农家小院几乎是天天爆满,生意好极了。”国庆期间,笔者在灌云县伊甸园景区采访时,一家风格独特的农家小院饭馆老板于五周告诉笔者。

伊甸园是原来的灌云县白蚬果园,2013年划归伊山镇管辖,变成了川星、七里松两个村。此园离灌云县城7里,离大伊山风景区12里,离潮河湾景区15里。一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普通的果园,村里不少村民就依靠种植果树谋生,生活称不上富足,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直到去年,灌云县委扩大会上确立了“伊山伊水伊甸园,真情真意真灌云”的战略设想,提出要着力打造伊甸园旅游产业园。

“短短几个月,我们也想不到这里将会经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于五周说,“只见政府部门、指挥部工作人员整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不分白天黑夜、雨天烈日,坚守在建设一线,就几个月时间,我们这里就与以前大不一样了。”

游客服务中心、大型停车场、景观大道、景区大门、慢行车辆换乘道、特色果林、野花组合、花间慢行道、银杏林、山核桃林、伊甸园仙境、空中栈道、彩虹花坡、幻彩骑行、十二花仙子岛、向日葵田、浪漫卡丁车道、多彩迷宫、浪漫紫园、周庄、陈庄居民新村……30多项旅游景点都在村民眼皮底下“破土而出”,村民们亲眼看到上亿资金的浩瀚工程让家乡旅游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多。

村民们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根据景区配套要求,按照规划改造自家住房,或自己经营或出租,于是清一色白墙红砖的农家小院、“农宿”应运而生,整齐的村容村貌不仅提升了景区的整体风貌,也为村民开拓了新的致富路。

“随着伊甸园景区的发展,两三年后新204国道、连淮扬镇高铁也从景区穿境而过,外地游客势必会增多,旅游配套设施就要跟上,我们村里党员干部带头,发动群众大胆开发旅游产业配套,除了餐饮业,有的村民利用自家住房,按照星级宾馆标准建起农宿宾馆,适应外地游客对住的需求。”伊甸园所在地川星村党支部书记曾兆文说。

灌云县积极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用旅游带动农民增收。充分开发了当地农业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不仅鼓了农民的钱袋子,给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还为传统的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准备返乡大干一场

□ 王文 张开虎 卞权威

经过全新黑化改造的双林路从东海县双店镇北沟村鲜切花基地直奔李埝林场青松岭温泉度假区,双向四车道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络绎不绝。“来我们这儿游玩的人比以前多太多了。”10月1日,吃过午饭的李埝林场陈山村村民陈德清站在路边感慨道,“这几年,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为了提高生活水平,10年前,陈德清远离家乡赴宁波打工。一手电镀的好手艺,给他每个月增添了近6000元的收入。10年来,陈德清连节假日都很少回老家,因为厂里实在太忙,这些年老板的生意订单越来越多,加班加点成常态。今年国庆长假,老板破例给老陈放假,让他回家看看。这一看,让陈德清感受到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时候,林场没有什么企业,也找不到什么就业路子。”陈德清看着南来北往的外地牌照私家车说,“没想到10年过去了,林场变成景区了,早就听我儿子说很多村民靠景区发财了,我开始还不相信,这次回来一看确实是这样的。”

据陈德清介绍,李埝林场现在不光有青松岭温泉度假区,还有御园欢乐谷、蓝莓采摘园以及中草药种植园,听说一年接待游客量能达到20万人次。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光我们村就有100多个人在景区打工,平均每个月能拿到2000来块钱。”陈德清说,“我昨天还专门去度假区里新开的饭店———‘大食堂’考察了一下,24张桌子到中午满满当当都是人。”看着老陈一脸心动的样子,笔者不禁问:“陈师傅,你也打算开饭店吗?”

“说实话,我真有这个打算。”陈德清笑呵呵地说:“我还是有几个拿手菜的,红烧肉是一绝。”原来,老陈的儿子早就有在村里开农家乐饭馆的想法,老陈开始并不支持,担心没有这么大的客流量,这次回来多方面了解情况后,他坚定了返乡创业的决心。

“说实话,原来我不想回家开饭店,一是觉得林场哪里能有这么多游客来吃饭,二是家里的房子不行,达不到开饭店的标准。”陈德清说,“现在好了,村里房子也盖好了,我家正好靠大路边,做生意方便。”

在老陈的带领下,笔者参观了他们村的统一安置小区———林海新村。小区依双林路东侧而建,每家每户都是标准的两层楼房,柏油路铺到家门口,休闲广场上摆放着各种健身器材,路灯布满道路两侧,保洁人员正忙着清理垃圾桶。

“听村干部说,林场现在正在争创省级旅游小镇,我希望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农村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这样就业的路子就多了。”陈德清告诉笔者,今年年底他就打算回家把饭馆开起来,不出去打工了。

西墅,海上铺设致富路

□ 徐黎一 王竹青

10月7日上午,笔者在西墅村紫菜育苗基地看到,养殖户们正在给新购的5000亩紫菜苗浇水培育、分苗检查、反复冲刷,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养殖户汪某说,育苗是紫菜养殖的关键环节,把苗种育好,才能提早投入养殖。

几年前的西墅村,同样是这群养殖户,当时的他们可能都在挑灯织网。那时候,对于西墅村民来说,依靠海洋渔业资源,一条船、一根橹、一张网,就是他们的命根子,渔民们都在温饱线上挣扎,村集体经济更是无法自足。

如今的西墅村,渔民进工厂、住楼房、开轿车,家家忙着紫菜园,琢磨着养殖致富的事,养殖好的村民,年收入都能达百万元。“我们家三代渔民,世代靠捕鱼勉强度日,仅仅是够吃够喝。去年,我们买了几十亩紫菜苗,跟着老金家学养殖,没想到,这第一年,就有这样好的收成,同样都是靠海吃海,这紫菜养殖,却让我开上大汽车,成为有车一族啊!”养殖户江某高兴地跟笔者聊起致富后的小康生活。

村民实现致富、村集体经济实现腾飞,这得益于西墅村坚持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挖掘海洋资源,突出区域特色,西墅村带领村民开展生产自救,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木船变钢船,摇橹变马达,海洋捕捞变为海水养殖……坚持为群众谋利益的信念,带领全村从发展生产互助到“海上大寨之花”、“全国紫菜第一村”,再到“小康西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走上生态富民之路。

“把海洋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源,让海洋优势成为发展优势,使紫菜养殖成为渔业转型的支柱产业,是我们西墅村的生态富民之路。”西墅村党委书记汪卫兵说。原来,为了走深海养殖致富这条路,西墅村在科技创新中找出路,每年都会定期邀请南通养殖专家、淮海工学院的海洋专家等,对海水质量、养殖环境、养殖技术等进行评估,确定当年的养殖和生产规模,缩小养殖风险。还带领技术人员发明了紫菜插杆养殖和机械采收,使工效提高了20多倍,紫菜养殖效益实现了跨越式倍增。西墅村900多户村民中,90%以上以养殖紫菜、加工紫菜为生,人均年收入达24000元左右。

如今,西墅村在全村实现了养殖、加工、生产和销售一条龙,中老年靠海搞养殖,青年人触网搞销售,将西墅村的紫菜远销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好人广场”、“文化大院”更是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党委书记汪卫兵说,“下一步,村里还要进一步推进股份制改革,让村民在改革中收获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