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云港新闻

春节前的连云港 忙年忙的就是那个年味儿

【连网】(李菲 武娜 袁春梅)过年,是国人生活中一件天大的事情,刚进入腊月,许多人尤其是孩童们便开始盼望着赶紧过年,穿新衣、戴新帽、收压岁钱、吃美味佳肴,都是这种盼望里不可少的元素。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不少人却明显地感觉到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回家团圆依然是我们心中不变的指引。春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多个家庭,带领大家一起寻找那些失落的年味儿,迎接新年的到来。 

1

市民欢喜忙年老辈崇尚传统 

还有一周的时间,港城就要进入过新年的模式了,为了让这个春节过得富足惬意,不少港城市民已经开始风风火火“忙年”了。

走进海州区民主社区谦义巷一处整洁朴素的小四合院,一眼就可以看见庭院里两排长竹竿上晾晒的腊肠,浓浓的年味就经由这样的食物传递出来。“冬至以后就开始准备这些腊肠、腊肉了,不然怕来不及晒干。”小院的主人尚庆华大爷正在查看这些腊肠的干燥程度,而厨房里,已经腌制好的腊肉正在发出特有的香味。

明天就是小年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新浦街”人,尚大爷将这个日子叫作“祭灶”。“祭灶那天,要早早打扫好卫生,尤其是厨房,要煎好糖饼祭拜灶王爷,这样让他‘上天说好话,下凡保平安’。”说起过年的准备和各项习俗,尚大爷打开了话匣子,“等到小年以后,那就得加快脚步了,粮油米面、肉食蔬菜都得采购到位,正月里就‘不兴’买东西了。在大年三十之前把面食做好,鱼肉也都煮熟卤好。”

大年初一给老家长辈拜年,初二接待女儿女婿,初三拎糕出门会朋友……尚大爷早早就做好了过年的安排,现在的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采购年货和打扫卫生的行动中,小院扫了一遍又一遍,米面炒货一趟又一趟采购回来,小孙女的红衣裳也提前穿上了。“就等女儿女婿放假和外甥侄子们登门了。”已经68岁的尚大爷笑得一脸满足。

不同于老辈人的忙活,很多年轻夫妻对于新年的安排要悠闲许多。“给父母和亲戚的礼物早就网购来了,传统的过节食物父母都准备好了,我们只负责吃。”住在海州区幸福社区的陶女士笑着说,对结婚一年的她来说,新年意味着跟家人团聚,至于年货的采购和卫生的打扫都是小事。“只不过我们夫妻都各自多了一个家,因此时间上要分配好,礼物也要送得合适。”说话间,陶女士又在网上超市购入一些生鲜,打算送给父母。“互联网时代,过年真的不太忙了。”

2

风俗虽有区别   忙年心情相同

昨天上午,陈小荣夫妻俩早早来到超市,开始准备年货了。“我们还要准备肉丸、鱼丸,这是我们江西老家每年过年必吃的菜肴,最主要的就是红薯粉了,我们自己动手做红薯粉,用粉裹上肉,这样肉质特别嫩,这是我们老家特有的吃法。”陈小荣说。

今年51岁的陈小荣,老家在江西赣州。去年10月份,他和妻子来到连云港后,住在海州区机关社区,今年新春他们一家就在连云港过年。“儿子和儿媳一家人都在连云港做生意,今年刚添个宝宝,所以我们都赶来和他们团聚,这是我们一家人第一次在连云港过新年。”陈小荣说。

在陈小荣的住处,厨房阳台上正晾晒着香肠、鸡肉、鸭肉等。据了解,不久前,陈小荣就将买好的生鸡、生鸭洗干净,用挂钩、绳子穿好后,晾到了阳台上。昨天中午,他又将这些风干的肉整理一下,再次晾到了阳台上。他说,这是他们老家过年前的习俗之一,大概一个月前就要准备,这些肉一直晒到年三十那天,拿出来,烧或者蒸都可以,再配上红薯粉,特别美味。

“在老家时,为了新年有个好兆头,大人小孩在大年初一都不允许睡懒觉。今年过年,我们就在连云港过,第一个春节,我们打算让连云港的特色菜和江西的特色菜融合,弄一桌丰盛的菜,全家一起欢聚过年。”他的妻子张明秀说。

不仅江西籍的陈小荣家红红火火地在忙年,老家在浙江的陶云香家也正在连轴转地忙年。今年54岁的陶云香,老家在浙江台州,她在连云港已过了好几个春节,她最近正在给家里备卤货、排骨、大虾、肉包等孩子们喜欢吃的食物。说起最特别的食物,她说,那就是大年初一这里要吃饺子和汤圆,吃习惯了,不论在连云港还是在老家,她坚持这个习惯近十年了。此外,她已经开始给每个房间打扫卫生,干干净净过大年,“要忙七八天呢。”陶云香笑着说。

3

生活越过越好   年味岂能变淡

翻看台历,这都腊月二十一了,我怎么一点还没感觉到年味呢?昨日一早,家住海州区新龙新村小区的刘娟,在翻看台历时,猛然发现再有几天就是春节了,但是每天忙于工作的她,并没有感觉到新年就在眼前了。

市民俗专家崔月明介绍,古海州历史悠久,有着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其风土民情和地方习俗,既具中华传统,又具有地方特色。比如腊月二十三祭灶,家家户户要准备祭灶饼,且由男主人点烛、烧香、烧纸、叩头祷告,送走了灶王爷,才能吃祭灶饼。再说除夕,大年三十这天要做十五件事:点狼烟、争(蒸)春、敬土地、贴春联、祭祖、吃团圆饭、贴挂浪贴六神、竖天灯、摆供、辞岁头给压岁钱、暖糖炒果子、拦金马驹、为孩子免灾、压福压财气、烤元宝火守岁。这些传统的民俗,现在还基本保留的有贴春联、祭祖、吃团圆饭、给压岁钱,贴挂浪贴六神在“文革”后一段时间消失,近几年又渐渐多起来。

过年期间的这些传统民俗,提起来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慢慢地简化了很多。比如扫尘,在古海州,人们对扫尘是非常重视的,要把屋里的床、柜、箱子、桌子、凳子等,全部都搬到外面,擦上好几遍。在民间,扫尘不单单是打扫屋里,还包括理发、洗澡、洗衣服等内容。男的要剃头,女的要洗头,这叫去掉晦(灰)气;人人都要洗一次澡,没有条件洗澡的也要洗洗脚;穷人家没有新衣服,也要把旧衣服脱下洗洗,去去晦(灰)气。现在的扫尘,跟平时的日常卫生维护没有太大区别。

“过年是一种民俗,而民俗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伴随经济发展、思想观念变迁、生活节奏改变,传统民俗的发展变化也是一种必然,‘年味’变淡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崔月明解释,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条件得到改善,“杀年猪、穿新衣、戴新帽”的传统春节习俗不再是过年时的期盼。我们在享有生活发展成果的同时,真正要做的是在文化上、情感上创新,并丰富当代民俗,促成适合当今的新民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