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记 者 侍敏 通讯员 孙旭)在网上花高价买了一只品牌不锈钢保温杯,经扫码查询得到“正品”结论,但使用后却发现300多元的保温杯不但漏水,保温时间也与商家宣传不符。最近,怀疑买到假货的孙先生将遭遇反映至灌云县市场监管局,这才得知平时自己一直颇为信赖的扫码辨别真假的方法,其实并不靠谱。
孙先生称,“双十一”期间,他在网上以339元的价格买了一只大容量的品牌保温杯,买之前卖家承诺,可扫码查询杯子真伪,一旦发现假货十倍赔偿。于是,在收到保温杯后,孙先生便用手机扫描标签上的二维码,结果显示他购买的保温杯的确为“正品”。然而使用一段时间后却产生了怀疑。“卖家承诺保温24小时,其实保温时间连半天都不到,而且杯子还漏水。”于是,孙先生专门到商场专柜比较,后被销售人员告知,他在网上买的杯子可能是假货。可既然是假货,为什么扫码查验真伪时还显示为“正品”呢?近日,他便将自己的遭遇反映至当地市场监管部门。
据灌云县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介绍,其实“假货扫二维码却显示正品”的事件此前多有发生。就如不久前他们查获的一批假冒品牌羽绒被,通过扫描假冒品牌标签上的二维码,便显示该品牌羽绒被总代理商的信息以及电话等相关内容,点击还可进一步了解厂家以及产品的相关信息。执法人员表示,这主要是因为一些防伪标签制作商家在利益驱使下,为不良商家制作假的二维码,同时将相关信息上传至自己建立的查询网站,甚至扫描有些假的防伪标识后还可进入正品公司网站,而一些消费者便会信以为真。
“其实二维码本身毫无防伪作用,只是记录信息的一个符号,用它来记载链接地址。可问题是很多商家和推销人员诱导大家,称这个东西有防伪作用。”灌云县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现在还有很多消费者习惯用手机“扫一扫”功能识别商品条形码来判定真伪,其实这个方法同样不靠谱,商品条形码仅是标识商品信息“身份”的一种方式,不能以此辨别商品真伪,因为制假者只要解码正品上的条形码就可以批量仿冒,同样让消费者难辨真假。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说,为了防止买到假货,消费者还应尽量到正规的商场超市、品牌专卖店或品牌商品的官网上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