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红迎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对提升青年一代的国际理解力、身份定位能力、跨文化沟通力与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多模态交互和学习分析等工具的成熟,为“千人千面”的学习路径与沉浸式跨文化体验提供现实可能,国际传播也从“单向输出”走向“互动协商”,需要学习者具备在多元文化情境中进行身份定位与意义共建的能力。
然而当前外语教育存在着巨大挑战,包括:教学目标过于偏重语言知识、忽视跨文化能力;AI工具多停留在工具层面,难以嵌入课程目标和考评体系;跨文化教育资源匮乏、地区与学校之间差异明显;教师对新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不足;数据安全与伦理风险需要制度保障等问题。
因此,以AI个性化学习为抓手,推进外语教育的“第三空间”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厚植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表达能力的重要路径。鉴于已有跨文化课程实践与研究以及外语教育目前的困境,外语跨文化教育可以把“第三空间”理念落地成具体课堂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提升学生国际沟通能力与文化自信,服务地方对外交流、海洋经济、教育培训与文化传播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落实实施。
第一,把AI变成跨文化教育的放大镜与推动器。“第三空间”是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之外的互动场域,学生在其中进行文化比较、身份试探与批判性反思。AI个性化学习可以扩展这一场域的供给,提供安全、可控的实践情境和即时反馈,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建构。AI不应只是课堂工具,而应成为课程目标、学习任务、评价体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要素。通过系统的课程标准、数字平台、个性化学习引擎、评价改革和治理机制,将“AI+跨文化”落地到日常教学与评估中。
第二,制定“AI+跨文化”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南,推进课堂—实践一体化改革。明确学习结果框架与分级目标,涵盖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取向。将“第三空间”理念融入课程目标、学习任务与项目,贯穿通识、专业英语与实践课程。公布示范性教学大纲、任务库、可直接使用的课堂活动与评价量表。在课堂中实现多元语境供给,AI根据学生画像推送中西文化对比案例,形成“学—用—思”的闭环:学习日志、反思对话、同伴互评纳入日常教学。
第三,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的智能引擎,实施评价改革。建立“画像+处方+轨迹”的学习者模型,诊断文化背景、价值取向、语言风格与任务偏好。设计“三层进阶任务”:低风险—中风险—真实复杂,动态调节难度与反馈方式。对特殊群体(小语种、民族地区、残障学生)提供无障碍与差异化支持。构建以真实任务、过程性评价、成长档案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弱化单一分数导向。形成“过程(行为数据)—结果(作品质量)—价值(身份与责任)”的三维指标,建立“跨文化履历”与“国际传播作品集”。
第四,建设国家级“第三空间”数字实验平台与资源库。创建跨文化语料与案例库,涵盖生活、学术、职业、公共外交等场景,支持多语种扩展。上线模块化工具,如“文化冲突模拟器”“国际协商演练”“国家形象表达工坊”等,提供可配置的虚拟角色与脚本。设置内容审查与动态更新机制,群体共建共审。
第五,完善数据与算法治理。明确学生数据采集、使用、共享与出境规则,建立校内“最小必要、明确目的、可追溯”的数据管理机制。对外部AI工具实施白名单与本地化部署优先策略,强化内容安全与算法偏见审查。建立“学习安全官”制度与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伦理教育与家校沟通。
第六,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与认证。推出“AI+跨文化”教师培训与微认证,覆盖文化中介、技术整合、身份辅导三类能力。建立省级与国家级教师共同体,推动跨学科岗位、团队备课与共研。
第七,融通国际传播与中外交流。将“讲好中国故事”任务化、项目化,面向国际受众进行叙事实践与平台发布。与海外高校、文化机构开展共写脚本、共演场景、共评作品的跨境合作课程。建立多语种版本生产机制,提升中国议题的国际理解度与认同感。
本文系江苏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与AI慕课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创新应用”(项目编号:JGX2023064)研究成果摘要。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