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小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建设海洋强国,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涉海高校是海洋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此语境下,新质生产力赋予教育新的内涵:它既强化了人才培养所需的海洋意识和创新意识,也使二者相互作用,聚合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识。
塑造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海洋战略意识
常言说,谁控制了海洋,谁便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便控制了世界财富,也便控制了世界本身。近代大航海后,海洋意识培养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
航运价值曾在海洋价值体系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随着科技发展,海洋作为资源汇集地和科研前沿的战略价值地位日益凸显。控制海洋的关键,不止于控制贸易航线,还在于通过科技开发和利用海洋巨量资源。海洋大时空尺度、复杂的极端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等,激励着海洋科技更倾向于以创新性甚至颠覆性的形态出现。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等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海洋科技本质上具有新质生产力意蕴。培养引领和创造海洋新质生产力的人才,是新时代涉海高校海洋意识培养的核心目标。
大航海打破全球孤立隔绝的状态,带来了全球市场与技术革命,海洋强国成为历史大势,全球视野成为海洋强国战略的逻辑起点,也成为培养引领海洋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逻辑起点。我国是海洋大国,“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涉海高校作为培养海洋人才的摇篮,其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才能激发出大学生经略海洋、维护海权的强烈责任感,担负起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使命。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全球战略视野构筑的海洋意识,是以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涉海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价值取向。
培育驱动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意识
培育创新型人才是现代教育的共识。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海洋孕育了无穷的创新意象;海洋与新质生产力叠加,赋予创新意识以蓝色意蕴与战略内涵,使这种创新意识不仅成为驱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能,也成为涉海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海洋是涉海高校的立校之基。海洋孕育了无穷的创新意象:海洋深邃而幽暗,深海勘探、海洋卫星遥感、海洋人工智能、蓝色能源新技术等,体现出海洋新质生产力非凡的创新性;海洋广阔而机遇无限,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满足新需求、开辟新市场、形成新产业、催生新业态等,这种基于创新的、以开辟非竞争市场为核心的战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蓝海战略”。据此而论,创新意识无疑是涉海高校教育的天然底色。
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涉海高校语境下,新质生产力教育的本质,是激发蓝色创新潜能,塑造引领未来的海洋新质人才。这意味着涉海高校要将蓝色创新意识贯穿于其办学理念、学科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全过程,构筑引领海洋创新发展的竞争优势。当蓝色创新意识完全内化为涉海高校的教育血脉之中,便能不断地培养出具备原创性、颠覆性创新能力的蓝色力量,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强化支撑海洋新质生产力的文化意识
对于涉海高校新质生产力教育来讲,海洋意识引领创新方向,创新意识赋能海洋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以海洋意识与创新意识为主导,孕育出涉海高校独特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的建构不应是“1+1=2”的简单组合,而是“1+1〉2”的复杂系统协同效应。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也是一个组织、一个学校的灵魂。夯实支撑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文化意识,就是筑牢涉海高校立校之基。这种独特的文化意识,深深影响着涉海高校师生,他们既是浓厚家国情怀、宏大全球战略视野、颠覆性蓝色创新能力的承载者,也是其践行者和创造者,从而为海洋新质生产力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系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涉海高校语境下‘新质生产力’教育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江苏海洋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4LKT002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