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超
“读城”不是千篇一律的历史复述,而是对城市独特灵魂的深度挖掘与唤醒。对于连云港而言,其“山海相拥、港城一体”的地理格局,“秦汉古郡、西游源头”的文化基因,以及“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时代定位,共同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鲜明标识。让“读城”活动真正根植于连云港,关键在于将这些独特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体验,让市民在活动中触摸到“只有连云港才有”的文化肌理,在探寻中建立起对港城独一无二的情感认同。
连云港的底色,是山与海共同绘就的。脱离“山”与“海”谈“读城”,便是抽离了这座城市最根本的地理记忆。让“读城”活动凸显特色,首先要以山海为“天然课堂”,设计沉浸式的自然与历史交融体验,让市民在行走间读懂连云港“因山而灵、因海而兴”的城市发展脉络。
在山的体验维度,应聚焦“云台山—花果山”这一核心IP,打破传统自然观光的局限,打造“地质+文学”双线索探索路径。一方面,邀请地质专家带领市民沿“云台古道”徒步,从“前云台山隆起”的地质变迁讲起,解读山体岩石的形成年代、海蚀地貌的演变痕迹,让市民明白云台山如何从“海上仙山”变为“陆上胜境”,理解连云港“山海格局”的形成原理;另一方面,结合《西游记》文化,在花果山景区设置“吴承恩足迹探寻线”,在水帘洞、玉女峰、怪石园等节点布置“情景问答牌”,还原吴承恩创作时对山中景致的借鉴,比如“娲遗石”与“孙悟空诞生石”的关联、“七十二洞”与“花果山水帘洞”的呼应,让市民在登山过程中,既见自然之奇,又品文学之妙。
在海的体验维度,需以“港口—海岸—海岛”为轴线,构建“港城记忆”沉浸式场景。在连云港老街,可复原民国时期的“大浦码头”商铺、报关行、邮局等场景,让市民穿上民国服饰,参与“模拟报关”“书信寄远”等互动,感受近代连云港作为“海州港”的商贸繁华;在连云港港主港区,可开设“港口研学专线”,让市民登上观景平台观看“巨轮装卸”,走进港口调度中心了解“一带一路”物流航线,甚至体验“港口机械操作模拟”,直观感受连云港港从“小渔港”到“国际枢纽港”的蜕变;在连岛、开山岛、前三岛等海岛,可组织“海岛生态读城”活动,邀请海洋生物专家讲解潮间带的生物多样性,带领市民参与“海岛垃圾清理”“海洋生态观测”,让市民在守护海洋的行动中,深化对“港城相依”关系的认知。
一座城市的特色,蕴藏在其独有的文化符号里。连云港拥有海州古城、孔望山摩崖造像、东海水晶等不可复制的文化资源,将这些“独家IP”转化为“读城”活动的核心内容,才能让活动具有辨识度,让市民在探索中读懂家乡的文化厚度。
要激活“历史遗存”的叙事价值。孔望山摩崖造像作为中国最早的佛教摩崖造像之一,是连云港的“文化名片”。在“读城”活动中,可摒弃传统的“导游讲解”模式,采用“考古盲盒+专家解读”的形式:提前在摩崖造像周边区域仿制汉代陶片、石刻残件,让市民化身“考古工作者”参与挖掘,随后由考古专家结合挖掘出的“文物”,讲解造像的创作年代、佛教东传路径,以及汉代连云港作为“东海名郡”的宗教文化氛围。此外,海州古城的“钟鼓楼”“海州文庙”等建筑,可开展“古城生活复原”活动,组织市民参与“汉代礼仪教学”“传统庙会市集”,比如在文庙举办“开笔礼”,让孩子体验古代学子的启蒙仪式;在鼓楼广场设置海州剪纸、面塑、糖画等非遗摊位,让市民在动手体验中,感受海州古城的民俗风情。
要放大“特色资源”的文化魅力。东海水晶是连云港的“地理标志产品”,也是独特的文化符号。“读城”活动可围绕水晶打造“水晶文化探秘线”,带领市民走进东海县水晶博物馆,了解水晶的形成原理、开采历史,以及水晶在古代祭祀、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前往水晶交易市场,学习“水晶鉴别”技巧,参与“水晶手工设计”,亲手制作水晶吊坠、手链等文创产品,让市民在“赏水晶、做水晶、护水晶”的过程中,读懂水晶与连云港经济、文化的深度绑定。
“读城”活动的生命力,在于让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参与的切入点,在于让文化从“历史书”走进“日常生活”。连云港既有土生土长的老市民,也有前来奋斗的新市民;既有活泼好动的青少年,也有热爱怀旧的老年人。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设计差异化、生活化的“读城”内容,才能让活动真正“活”起来,成为连接市民与城市的情感纽带。
要针对“青少年”设计“趣味化”读城内容。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未来,需用他们喜爱的方式传递城市文化。可开展“西游主题剧本杀”活动,以《西游记》故事为蓝本,在花果山景区设置“寻找孙悟空”“智取芭蕉扇”等任务,让青少年通过解谜、互动,了解《西游记》与连云港的关联;还可组织“城市文化漫画创作大赛”,鼓励青少年以连云港的历史遗迹、山海景观为素材,绘制漫画故事,优秀作品可制成“连云港读城漫画手册”,在学校、图书馆发放,让青少年在创作中加深对家乡的认知。
要针对“新市民”设计“融入式”读城内容。新市民是连云港发展的重要力量,“读城”活动应帮助他们快速“扎根”。可开设“新市民港城体验营”,内容涵盖“产业探访+文化体验+生活帮扶”:带领新市民走进连云港港、连云港石化基地等本土企业,了解城市产业发展;参与海州古城民俗活动,学习连云港方言,制作连云港特色美食(如灌云豆丹、东海老淮猪肉等);组织“老市民结对新市民”活动,由老市民带领新市民逛菜市场、寻老字号,帮助新市民快速适应生活,在文化认同中建立“第二故乡”的归属感。
要针对“银发群体”设计“怀旧式”读城内容。老年人是城市历史的“活档案”,他们的记忆是“读城”活动的宝贵资源。可组织“银发读城团”,开展“老港城记忆分享会”,邀请老年人讲述连云港的老街道、老商铺、老故事,比如“民主路老街的昔日繁华”“连云港港的建设历程”;带领老年人重走“记忆中的路线”,在老建筑前合影、在老字号店铺品尝怀旧美食(如汪恕有滴醋、花果山凤鹅、赣榆甜闷瓜);还可将老年人的故事整理成册,制作“老港城记忆绘本”,让他们的经历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让青少年从老一辈的讲述中,读懂连云港的变迁。
让“读城”活动具有连云港特色,本质上是一场“在地化”的文化挖掘与传播。它不需要照搬其他城市的模式,而是要深耕连云港的山海地理、历史文脉与市民需求,将“只有连云港才有”的元素转化为可体验、可互动、可共鸣的活动内容。当市民在云台山上读懂地质与文学的交融,在孔望山触摸佛教东传的痕迹,在港口见证“一带一路”的脉动,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水晶、民俗的魅力时,“读城”便不再是一场短暂的活动,而是一种融入血液的文化认同,一种扎根心底的家乡情怀。
“读城”随着活动的深入还可进一步深化拓展,比如结合数字技术打造“线上读城平台”,用VR还原古城风貌、古代建筑、遗址遗迹等;结合节庆活动开展“四季读城”,春季登云台赏樱、夏季逐海疆观潮、秋季游古城品秋、冬季探水晶寻暖。只要始终锚定“连云港特色”这一核心,“读城”活动必将成为这座山海港城最鲜明的文化品牌,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让每一个连云港人都能骄傲地说出:“这就是我的城市,这就是我读懂的连云港。”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委宣传部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