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意蕴

□ 柴静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并进一步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从概念生成与理论完善的历程来看,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其深层的内在逻辑意蕴。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


“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生产力理论,对其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改造,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理论养分。从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理论的诸多经典论述来看,首先,生产力构成马克思主义考察社会形态的逻辑起点。马克思强调生产力主要表现为一种“物质生产力”,这种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共同构成了“生产方式”或“生产形态”,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石。其次,生产力是考察历史进程的逻辑起点。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其发展的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支配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递进。再次,马恩揭示了科技作为生产力组成要素的关键作用。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引领了一轮产业变革。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西欧国家完成了产业革命,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科技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锁钥”这一重要论断,强调科学一旦被自觉运用并为大众造福,人类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总体而言,这些思想因子是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得以呈现的脉络之根。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践经验总结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与我们党的实践探索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标准的明确提出,最早是毛泽东,他强调坚持唯物史观就必须坚持生产力观点,指明一切政策及实践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初期,中国社会主要面临发展生产力的任务,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更是鲜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刻阐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要素中的首要位置。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立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要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挑战和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实质就是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挥先进生产力的作用,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继承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发展生产力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给予了生产力理论新的发展。这一历史脉络贯穿于新质生产力产生的整个过程。


实践逻辑:新征程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后劲不足的严峻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新发展理念,致力转变发展模式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其一,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资源过度消耗问题,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从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视角来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势在必行。其二,传统产业结构中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实现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而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对绿色化、智能化、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的培育。其三,构建更加具有活力和开放性的创新体系成为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由之路。只有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着力破解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其四,面对当前国际战略环境的新变化,许多科学技术“卡脖子”难题亟待突破。只有努力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把发展的安全和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克服国际社会的种种压力,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些实践探索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发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作者单位: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