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通讯员 张欣宇 李丹)近日,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关于2024年江苏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的通知》,连云港市海州区52个项目入选,同比增长36.8%,这是海州区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成果。今年以来,海州区锚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引擎”,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政府、企业、高校”三线联动,从深化校企深度融合、加速成果高效转化、夯实人才强基赋能三大维度精准发力,加快构建“研发-转化-应用”全链条创新生态,努力跑出科技创新“加速度”。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黄金钥匙”,江苏联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发展,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双方聚焦第四代半导体用氧化镓材料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并积极申报省前沿技术研发项目;通过共建“清华大学研究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开展清华博士联瑞新材暑期实践活动,创新“双向赋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企业员工专业能力进阶、高校学生实践技能提升,将学术智慧与产业需求结合,助力新材料产业发展。
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连云港研究中心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微创新”,展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海州模式”。中心依托北京大学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及高新区区位和产业优势,致力于国产高端科研仪器和医疗设备的研发与生产制造,成立仅1年半,已孵化企业3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家,石墨烯载网、颖态智能科技包材等多个项目将于年内产业化。
北京大学分子工程研究院连云港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玉说:“主要是推动我们的高端包装设备项目,拟计划于7月份落地,这个是针对我们徐圩石化产业,第二个就是北京大学化学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老师团队的项目,是做石墨烯载网的一个项目,也是为我们药企的医药研发,包括科研上用得比较多的,属于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一个项目。”
创新平台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精准支持。今年以来,海州区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打造产学研对接“双向奔赴”模式,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活动30余场次,通过政策引导与平台赋能,推动校企秉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教融合”理念,在科技项目申报、技术攻关、平台共建、人才共育等领域达成深度合作,7家企业联合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申报了2025年省科技计划项目。
海州区科技局党组成员李锦梁表示:“我们组织了5家企业申报2024年度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向日出东方、正大天晴等6家企业拨付国家及省级科学技术奖励资金、市成果转化项目资金220万元,激发企业在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中的主体活力。”
同时,海州区开展“科技副总进企业”等活动,打通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到企绿色通道,促进校企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组织申报省“科技副总”108名,同时,强化双招双引,申报国家重点人才项目15项,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从人才项目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到“科技副总”穿针引线破解企业难题;从创新联合体攻克“卡脖子”技术,到高校校区与产业园区“双区联动”……近年来,海州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之路愈发宽广,高校与企业携手共谋,正以多元模式、多维实践,书写着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