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研学游 不应背离教育初衷

【连网】  暑假期间,研学游又成为社会热点。研学游是由各中小学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零距离接触自然人文景观,借此扩展视野,丰富认知,提升社会实践的体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也是文化、教育与旅游产业跨界融合的实践。

实际上,自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推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来,研学旅行就得到教育界、旅游界的重视。时至今日,这项特色活动,在我市也受到不少学校和学生的欢迎。比如我市的夹谷山红色教育研学旅行、帆船文化研学旅行等都很有市场。早在四年前,我市的花果山景区、东海水晶博物馆、新海高级中学、灌云县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和赣榆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五家单位,入选了首批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不过,当前,在一些社会资本和商业机构的营销包装之下,研学游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学习”与“游玩”的比重失调。根据笔者调查,市面上一些研学游项目或产品,存在“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说是“游中学”,实际却只有“游”,没有“学”。部分教育机构跟一些景区合作,打着“游学”的幌子带学生游玩,实际跟传统的旅游活动并无差别。他们拉着学生群体到各处景点参观,走马观花一般地赶场,蜻蜓点水一般地讲解,玩得挺累,却无多少精神方面的提升。

“公益”与“营利”的属性混淆。一些夏令营、特长培训甚至是国外知名大学体验课程的研学游项目,收费标准的高起,让一些学生家长望而却步。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相较于同期相似行程的普通旅游,研学项目要贵不少,特别是国外研学项目,价格通常是普通旅游的1.5至2倍。如日本文化体验研学营8天1.68万元,而在部分旅行平台上,相似行程费用却能少一半。所以,若不能有效处理此类问题,就会让研学游背上“天价消费”的标签。这当然背离了这项活动的教育初衷。

笔者以为,研学游不应被一些社会资本和商业机构变成完全市场化的产物。无论是研学旅行的推进,还是将其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坚持“教育良心”。此间,在各类相关单位自觉维护市场定位的同时,也需要相关市场监管部门的有效履职,需要教育、旅游、工商等主管部门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强与细化相关监管措施,防止研学游市场出现上述问题。同时,广大学生家长的理性认知和冷静选择,更是推进这个市场良性发展的基石所在。(□ 张晨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