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缓解教育焦虑 我们能做些什么

【连网】(庄婷婷)“你家孩子上了几个班啊?”“听说一家辅导机构特别好,孩子上学前一定要去学写字和拼音,不然会跟不上的。”……不知从何时起,家长们聊的话题变成了各种培训班的比较。无论是小学生的各类培训班,还是中学生的各类辅导班,都生意红火,更有甚者,连幼儿园的孩子也奔波于各类培训班之间。这一方面体现了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但更多的是折射出当今社会家长普遍的教育焦虑。

焦虑源于期待和竞争

如今的家长,对教育有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而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对此显然力不从心。家长焦虑的深层次原因,仍然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有限。随着“就近入学”制度的越来越严格,以及推优、特长等比例的逐年下降,使得“学区房”成了上好学校的唯一途径,但高价的学区房又不是普通家庭所能承受得起的,于是,尽管推优、特长的名额越来越有限,还是使得不少家长逼着孩子“背水一战”,在奥数、钢琴、英语,以及各种竞赛中谋求出路。

市民石莉的孩子上初一,她给孩子报了语数外三个辅导班。“每个孩子情况都不同,需求多样,尖子生家长想着给孩子再拓展知识或者培养兴趣,学习一般孩子的家长就得通过课外辅导班给孩子提高成绩。像我的孩子,整体成绩在学校已经很优秀。但是未来和他竞争的是全市的学生,我在外给他报班,是让他看到更优秀的人,不能停留在自己现有的水平。”

只要有竞争,家长的焦虑就很难消除。无论是将来的高考还是就业,不管采取怎样的选拔形式,分数也好,综合素质评价也罢,总要分出个等次。

“我也很想淡定,但是你去看看今天的学校,英语课堂上,一部分孩子还在从abc学起,一部分孩子已经可以大本大本地阅读原版《哈利波特》了,让我怎么淡定?当你听到人家的孩子已经上了奥数、英语、美术、舞蹈、书法、钢琴的辅导班,而自己的孩子还什么技能都没有,怎么可能不焦虑?”王艳的儿子上小学三年级,而她已经陷入深深的焦虑中。

培训机构让教育焦虑转化为付费冲动

当下,各种培训班已然成了孩子的“标配”。“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很多家长集体焦虑的根源。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天到晚不是在培训班听课刷题,就是在去培训班的路上。家长们每天起早贪黑疲于奔命地接送,还要负担“天价”培训费。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禁止超纲教学,严禁公办学校老师兼职补课,但课外培训依然火爆。

根据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参与校外培训的学生平均支出约为5616元。随着家庭经济实力的增强,学科补习和兴趣拓展类校外培训的参与率都呈上升趋势;随着父母学历的提高,学生校外培训的参与率也随之上升。在家庭对优质资源的巨大需求下,课外补习机构通过花样营销手段引导家长的焦虑与期望转化为付费冲动,完成生源与资金的积累。

上一期儿童英语收费逾万元;一年的早教学费高达五六万元;课后一对一给孩子辅导作业,两小时就要收费500元。如此高昂的学费家长却心甘情愿地掏出来。就市区情况而言,经过市、区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的培训机构超过150家。除了传统的针对中小学课外辅导,还有书画、棋类等。业界人士预测,中考实行艺术素质测评后,艺术类培训也将越来越热门。

但相比于高昂的学费,培训机构的教学水平却参差不齐,一些大打“名师”“名校”幌子的培训班,开课时却不见“名师”,取而代之的是一般教师和在校大学生。他们的教学经验乏善可陈,有的上课纯属敷衍,甚至违背教学规律,孩子学习起来毫无兴趣,产生厌恶感和抵触情绪。很多培训班甚至没有办学资质,还随意向学生强行推销学习资料。更有甚者,一些名声赫赫的所谓教育机构时不时玩蒸发,老板卷款跑路,令家长欲哭无泪。

理性看待学习 淡化功利性

记者采访中发现,每年高考中考后上顶尖名校的学生在分享学习心得时,不止一个人说从来没参加过什么培训班。“主要还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利用好课堂的45分钟”。“自己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计划,每天按时完成,一定要提高效率,而不是延长时间。”可见,学霸们的自律和自主学习能力是极强的,而一般人缺乏的恰恰是这种自主学习能力。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家长们的集体焦灼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中高考还是以分数论。但理解的同时,也不能违背教育本质和孩子的成长规律。家长们恨不得孩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信手拈来;外语科学、时势政治,了然于胸,成为一个“超级牛娃”。然而,这样的“疯狂培训”治不了“教育焦虑症”,除了扼杀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异化成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并没有家长期待中的与天价对等的高效,甚而可能因弦绷得太紧而引发各种悲剧。

理性看待压力与焦虑,是当前不少家长必须学会的一课。不存在没有压力的学习,单纯减负是行不通的。家长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明白压力的积极意义,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应对压力。更要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提高效率。家长和孩子都要转变学习观念,把学习本身视为目的,尽量淡化功利的味道。

“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市区某初中校长表示。

作为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引导孩子前进的方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条真正舒展的、与生命律动合拍的“起跑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