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去年10月,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全党全社会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习近平指出,摆脱贫困,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庄严承诺。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强自立、苦干实干,全党全社会用心用力帮扶,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进展,成绩值得充分肯定。
不久前,我省召开石梁河水库片区整体帮扶工作协调会,专题会议展现了省市各部门、各单位全力帮助片区贫困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决心,本次会议让该片区乃至更大范围的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但是,仅仅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扶助还远远不够,因为贫困群众才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因此扶贫路上,我市想方设法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更多群众主动参与脱贫,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摘掉贫困帽子的关键,脱贫致富终究要依靠贫困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实现。
激发贫困群众内在动力,要切实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当下,贫困已不仅体现在收入低下,某种程度上还体现在思想觉悟不高和发展能力的欠缺。因此,扶贫还要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主脱贫的志气和本领。要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摘帽”,必须通过对其科技知识、市场知识、劳动技能等方面培训,有了一技之长,就不愁走不出贫困的泥淖,由此才能提高其脱贫致富的能力。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的能力和信心。对脱贫致富典型要及时总结并扩大宣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提高典型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赶超有方向,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赣榆黑林的蓝莓种植和东海黄川的草莓种植就很有代表性,两个脱贫攻坚项目无疑值得肯定和推介。
激发贫困群众内在动力,要强化相关政策宣传力度。迹象表明,当前仍存在个别地方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贫困群众对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吃不准,一些贫困群众对扶贫项目如何申报知之甚少,有的甚至存在误解和疑虑,由此直接导致部分贫困群众没有真正参与到扶贫开发中来。这就需要我们加大扶贫开发政策宣传力度,原原本本讲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讲清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或就业扶贫等各项措施,让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家喻户晓,从而提高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贫困群众内在动力,还要增强群众获得感。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能否给身处贫困线上的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是相应群体能否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的主要因素。正因如此,扶贫开发政策措施不能只停留在本本上,而应真正落实到贫困群众身上,让他们在各项政策措施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扶贫项目申报中,参与扶贫的单位或部门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强制入轨。可通过龙头企业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只有有了合适的项目引领,形成户户参与、人人共享的利益机制,才能让大家在参与中增加经济收入,从而真正实现脱贫“摘帽”。
不难看出,当前的扶贫脱困早已摆脱固有模式,正在加速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如今走开发式扶贫之路早已不再是救济式扶贫,凡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通过党委政府扶持提升自己发展能力,才能实现从根本上脱贫致富。总之,在扶贫攻坚中,既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又要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主动参与扶贫开发,最大限度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彻底走出“等靠要”的误区,让健康扶贫照亮全面小康之路。 (李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