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 周莹)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酝酿许久的《江苏省开发区条例》(下称《条例》)。该《条例》共44条,涵盖开发区规划等多方面内容。根据规定,该《条例》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专家表示,这标志1986年12月20日江苏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将废止。未来,我市开发园区将按照新条例进行管理。该《条例》的出台将为我市园区实现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提供发展思路。我市市开发区、市高新区、赣榆经济开发区、东海经济开发区、灌云经济开发区、海州经济开发区、连云经济开发区、徐圩新区、连云港化学工业园、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将按照该《条例》进行管理。
开发园区建设将一张蓝图到底
《条例》指出,省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开发区的数量、规模、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经济基础、产业特点、资源和环境条件,组织编制本市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确定开发区的空间布局、产业定位和建设运营模式。省、设区的市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应当符合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这就意味着未来我市的开发区必须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原则,以规划为抓手进行建设。江苏苏州工业园经验值得连云港学习。苏州工业园的城市建设做到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建地下、后建地上”。道路规划方面,商业区居于中心地带,其两侧向外依次是居住区和工业区,去工业区和商业区的人流、车流自然分开,互不干扰;环境保护建设方面做到了污水100%截流;道路、供电、供水、排水、排污、燃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做到“九通一平”……这些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造就了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也让这座新城成为和谐宜居的宜人之地。
专家介绍,在苏州工业园区,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规划之上。为此,苏州工业园区设计了一整套机制:园区将政府批准的规划公之于众,授权规划师审批各类规划申请,行政管理层不能干预正常的规划审批,技术管理层无权更改已通过法定程序确定的规划。如果投资者提呈的规划设计书被规划设计师否定,可以有两次申诉机会,一旦裁决,就得严格执行。与此同时,该园区还实行总规划师负责制,以制度有效制衡行政权力。苏州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无论工业用地、商住用地,还是公建配套设施用地,都严格按照规划用途使用,切实杜绝了开发建设的滥权、随意与盲目。
开发区功能更加符合发展要求
《条例》指出,开发区应当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改革创新、规划引领、集聚集约、特色发展的原则,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和便利创业创新的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江苏针对开发区立法甚早,1986年就出台了《江苏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条例》。此后,江苏人大曾对该条例先后三次修改,但最近一次已是2004年。新《条例》明确指出,未来,我市开发区将重点承担四大职能,即践行新发展理念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和便利创业创新的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
其实,做实开发园区四大功能,我市开发区已经积极推进了。市经济开发区始终突出“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工作定位,紧紧围绕产业培植搞研究、做设计、抓推进,产业发展的路径进一步清晰明朗。连云港高新区突出创新载体作用,吸引一批创新创业者在那里集聚。东海经济开发区突出产业特色,做强做大硅资源产业。徐圩新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做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
专家表示,虽然当前,我市开发区正在积极提升动能,但是同《条例》要求的开发园区还有一定距离,这就要求我市开发园区要不断提升园区竞争力和承载力,不断完善园区载体和能力,让开发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强引擎。要加快转型升级,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提高改革创新能力,提升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益,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市开发园区也要抓住《条例》出台契机,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和绿色高端产业的支持力度。
开发区将回归经济开发前沿阵地“角色”
业内人士表示,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各个开发区都面临着行政主体地位模糊、事权分离、责权不一等问题,开发区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决定经常遭遇法律瓶颈。为此,我市应该根据《条例》要求为开发区实行“减负”。
那么,未来开发区管理机构应该做什么呢?《条例》指出,开发区管理机构将重点做好七件事情:编制规划;产业发展目录、审批投资建设项目;制定招商引资制度,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搭建招才引智平台,构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协调落实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和建设;为企业和相关机构提供信息渠道、咨询和服务以及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赋予的其他与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相关的职能。
专家表示,这就意味着开发区将回归其经济开发前沿阵地的角色定位。减负后的开发区要完善三个方面功能,首先是市场能力,开发区要摆脱行政束缚,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和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投资管理市场化的资产运营管理机制,让开发区这个“庞大的公司”可持续运转。其次是服务能力。开发区管理机构对权限范围内的审批事项,应当简化审批流程,推行一个窗口受理、集中办理、限时办结,为企业、投资创业者提供一站式、代办制等优质、便捷服务。这就要求开发区要建立通畅的开发区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让数据跑路为园区企业服务。再次是良好的环境。开发区要想运转好,必须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投资环境。这就要求开发区在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体系维护、生产经营和创新创业活动服务、科技平台打造、人才机制体制方面下功夫,杜绝设立非法违规收费项目,并建立健全投诉协调机制,受理企业和投资者反映的诉求及其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的投诉和举报,将矛盾消化在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