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连网锐评

【网络中国节】端午节奏响传承传统文化主旋律

【连网】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民俗传统节日。民俗,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一个国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安身立命的根本。保护民俗,是每一个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8年始,端午节已被国务院定为法定节假日之一。这对演绎民俗,发扬传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悼念曹娥即为其中一说。据晋人虞预《四明丛书·会稽典录》记载:东汉汉安二年五月初五,曹娥其父于县江迎潮神伍子胥时失足坠江溺死。娥年方十四,寻找父尸,十七日不得,哀而投江死。因此浙人于每年农历五月五日纪悼之。可见上虞就是中国本土最早流行端午节风俗的地方。上虞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万民悼念吴国大夫伍子胥这一说的发源地。《孝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从中可见,端午节最早并不是纪念屈原,而是为了纪念伍员。伍员,字子胥,春秋时代楚国人。公元前522年,因其父被楚平王杀害,投奔吴国,策划刺杀吴王僚,使阖闾夺得王位,又率兵伐楚,攻破楚国郢都,报了父兄之仇。后遭谗言诽谤,于公元前484年自杀而亡,尸体被装入皮革做的袋里投入钱塘江中。传说从此钱塘江常起怒涛,汹涌澎湃,直冲越国境内。于是吴国百姓在每年五月初五举行“迎涛”仪式来纪念伍员。这一习俗的形成,并不会晚于越灭吴时,这比屈原自沉汩罗江还要早200年左右。那末这个从春秋来一直流传至东汉的习俗,怎么又会逐渐转为纪念屈原这一说法呢?这是因为国人对至死不离开祖国的屈原,比对引异国军队报父兄之仇的伍员更加热爱的縁故。屈原遭到佞臣谗毁,被罢黜流放,长期过着流浪生活。秦兵攻破郢都后,他怀着满腔哀怨和愤怒,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殉国,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把装着米的竹筒扔到江里祭奠。后来相沿成习,才留下流传更为广泛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这一说法。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有关端午节的楹联中读到曹娥与屈原的“端午情结”:忆曹娥兮江上,吊屈原乎湘潭。多年前的吴国大夫伍子胥到后来的屈原,以及东汉的孝女曹娥,在平民百姓的心目中,端午这一古老的节日演绎着不同的深刻的含义,惟一不变的却是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继承并保护好诸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不仅仅关系到一个节日,更关系到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和“两个一百年”伟大目标能否实现。

我们保护传统文化,首先要从对传统节日的习俗保护入手。让我们在过端午节时怀古思今,传承中国文化之精髓!(潘肖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