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新闻 新闻> 观点评论

“山寨食品”当严厉打击

【连网】  (□ 张晨晨)最近,笔者因故去了一趟湖北武汉,返程时,慕名买了那边著名的土特产“周黑鸭”食品,到单位一打开包装才发现,竟然是“周乐喝鸭”。 后者跟前者在品牌LOGO、包装设计上非常相似,不仔细看,完全会被蒙蔽;再尝尝,味道完全不同。这时,笔者才意识到,竟然被传说中的“山寨食品”给宰了一刀。

一直以来,“山寨文化”在我国大行其道,家用电器、场馆设施、影视作品等,几乎没有不能被“山寨”的东西。而随着“山寨文化”的进一步侵袭,近年来,食品、饮料等老百姓的“第一大消费品”,也未能逃过被“山寨”的劫数———想吃“康师傅”,买到手的竟是“康帅傅”;想喝“娃哈哈”,拿到手的却是“娃恰恰”;还有“奥利奥”成了“粤利粤”;“六个核桃”变成“五个核桃”、“八个核桃”乃至“六亿核桃”……

从以上“山寨食品”的出现,就可以寻得套路,它们多为“傍名牌”,名称和包装与其颇为相似,消费者如不仔细辨认,很容易将其混淆,而上当受骗。而有的“山寨食品”甚至是三无产品,充斥在人流聚集的路边店、火车站,乃至乡村市场。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其食品安全难有保证,尤其在偏远乡村,质量堪忧的“山寨食品”充斥市场,食品安全事件层见叠出。而乡村之所以成为“山寨食品”牟取暴利的“主战场”,跟一些农民购买力有限、鉴别能力不高、维权意识不强有关。当然,这也跟相关部门在商标注册管理方面存在漏洞脱不了干系,再加上没有严控生产源头,“山寨食品”才会大行其道。

而“食品山寨”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利用监管盲区、知识产权的构成问题等,“反噬”相关的正规厂家,导致商家维权难度陡增;一些正规企业因产品包装、商标相似,卷入侵权纠纷的案件也是屡见不鲜。就在去年3月,因包装、设计风格相同或近似,产品名称近似,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终审判决蒙牛旗下“未来星”产品对伊利“QQ星”构成不正当竞争,被判赔偿伊利公司215万元。而2015年底,两大知名凉茶品牌“王老吉”跟“加多宝”,更是因为产品包装等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笔者认为,食品的山寨风气大行其道,除上述所言存在监管盲区、维权难等之外,相关法律的标准划定、惩罚力度等,也亟待落实与加强。笔者也希望消费者擦亮眼睛,不再受“山寨文化”的误导。而最实际的作为是,对出现问题食品的地方,监管部门应该以此为契机,深挖产业链,将违法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以震慑制假售假者,保障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同时,要建立全方位覆盖和城乡一体化的监管体系。最终,维护好群众的“舌尖安全”,才能不被“李鬼”钻了空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