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瓶食用油的“智造”诞生记


​(□ 周莹 杨子 贺成东)每小时可以生产2.3万瓶食用油,日产食用油2600吨,这是智能工厂为外资企业创造的惊人生产效率。

  昨日,笔者走进益海(连云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连云港益海嘉里)市开发区厂区,了解港城市民熟悉的金龙鱼食用油是如何从大豆“智造”为一瓶清亮的食用油。益海(连云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滨介绍,通过推进企业智能制造,公司实现从原料到成品加工的每个环节都精准把控,优化工艺细节,降低加工损耗,提升资源利用率。

粮油加工背后的“奥秘”

  粮油加工行业被认为是传统行业,然而连云港益海嘉里加速了企业智能化改造力度,让传统粮油走出了“新路”。

  沿着陡峭的台阶爬上连云港益海嘉里榨油二厂三楼台阶,透过仅有一个方形板凳大小的窗口,可以清晰地看到通过传输带送入榨油区域的一颗颗饱满的大豆。“高峰期,工厂每天消耗的大豆大概有6000吨,可以产出1200吨毛油。”连云港益海嘉里榨油二厂经理彭彩明介绍,因为具有智能化的生产流程和科学的生产工艺,企业榨油出油效率可以达到20%左右,远高于传统榨油厂14%的效率。

  这意味着100吨的大豆可以产生20吨左右的毛油(大豆油原料油)。一颗大豆是如何变为毛油的呢?

  一颗颗饱满的大豆沿着皮带进入筛选机,秸秆、砂子、铁砂等杂物被挑选出来。符合克重要求的大豆继续向前“奔跑”进入加热环节,70℃的蒸汽给“硬气”的大豆洗了一个热水澡,大豆逐步柔软下来,为后续工序做准备。“经过软化、轧胚、膨化,大豆的出油率将得到显著提升。”彭彩明介绍,这也是企业智能化榨油的优势。

  饱满的大豆“洗完澡”后就进入去皮、破碎、轧胚等环节,豆瓣变为仅有0.25毫米至0.35毫米。“此刻,我们通过膨化工艺对‘纸薄状’胚片进行高温、高压处理,使物料变成蓬松状。这些膨化料进入浸出车间借助正己烷进入下一个环节。”彭彩明解释,剩下的豆粕经破碎、粉碎进入下一个工序。而被正己烷带出的大豆油通过蒸汽加热分离出正己烷,得到毛油。

科技让大豆油清亮可口

  如果说第一步压榨是为了解决出油率的问题,那么随着毛油进入精炼环节,科技开始发威了。

       为了让大豆油口感更好,榨油车间产出的毛油需要进入精炼车间进行提炼。“消费者看到的大豆油之所以比传统磨坊压榨厂油品更加清亮是因为我们通过精炼工艺进行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工序,提高油脂口感与营养价值。”连云港益海嘉里精炼厂区经理郑强介绍。

进入连云港益海嘉里精炼厂区,密密麻麻的设备、管道让人如同走进钢铁森林。脱色塔、脱臭塔、离心机、输送管道等关键设备让大豆油精炼如同做化学实验一样复杂。

  “毛油进入工厂,通过泵输送毛油至车间的过滤器、离心机等设备,将毛油中固有的杂质分离出来。随后,这些毛油还要通过物理精炼进行脱色、脱臭反应。这可以提高大豆油储存周期,最终产出市场所看到的瓶装一级油,”郑强解释,智能工厂生产的大豆油之所以比传统榨油厂生产的大豆油保存时间长,正因为这一步提炼工序。

  连云港益海嘉里生产的大豆油从毛油转变为清亮的一级食用油。为了提升食用油的品质和营养,企业还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油绿色精准适度加工工艺。杨滨介绍,该款食用油不仅能保留80%以上的维生素E、植物甾醇等天然微量营养成分,而且反式脂肪酸含量降低90%以上,达到“零反式脂肪酸”标准。同时,该款食用油还减少69%蒸汽消耗、78%废水排放及30%碳排放,实现节能减排。

  经过两次精炼后得到的大豆油会进入企业的小包装车间。为了保障产品可靠性,连云港益海嘉里瓶装食用油的瓶子全部自己制造。

        颗粒状的PET料经过注塑环节变为六厘米直径的圆柱体小瓶子。以1.8升油瓶制造工序为例,每个小瓶子按照每组124个排列到瓶坯座上。经过高温加热、模具定型,一组6个头小腹大的1.8升的油瓶就完成了。整个过程仅仅几秒钟。

  这些瓶子进入辅助把手安装区,机械手将红色的把手“按到”瓶子右侧。生产线将这些瓶子自动送入罐装区。连云港益海嘉里小包装车间负责人徐春波介绍,借助自动吹瓶机,企业1.8升规格的油瓶从2008年每小时每台350瓶提升到每小时每台5500瓶。

1小时2.3万瓶“智造”提速增效

  走进连云港益海嘉里1.8升食用油生产线,笔者看到清亮的大豆油从管道自动灌装到油瓶中,仅需要几秒钟。

  灌装机怎么这么精准呢?徐春波介绍,技术人员通过调节灌装数据,确保每个灌装瓶子最佳角度。

  灌装完毕的油瓶经过瓶盖安装区,自动盖上了盖子,进入自动视觉检测区。该区域可以通过相机拍照形式,对瓶盖、标签、液位、喷码全方位检测,大幅度提升检测的有效性及准确率。“早前我们是通过灯检检测,每个班组大概需要5个人,现在已无人化。”徐春波介绍。

  检验完成的油瓶就进入装箱车间。走进车间内,将近50℃的高温让笔者满头大汗。借助自动上箱机械手,从生产线传输过来的包装纸箱实现自动抓取上箱。更为重要的是该机械手还对纸箱板面具有自动识别功能,减少了劳务用工,同时提升纸箱应用的准确性。

  自此一瓶“智能”制造的大豆油就顺利出厂了。

采访手记:

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步

  川广者鱼大,山高者木秀。中国市场前景广、政策预期稳、安全形势好,新技术、新需求层出不穷,这为外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作为港城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贡献者、获益者,连云港益海粮油早已同港城经济发展深度交融、同频共振。在全面推进连云港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这些外资企业在庞大市场支持下持续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锻炼内生动能。

  如今,连云港益海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正与海关合作,研制开发粮食自动取样系统,替代传统的人工取样,减少大豆卸船停工时间,提高了装卸作业安全和效率。与此同时,该企业还计划与东方港务公司合作,用集装箱散粕的方式代替之前的吨袋装船方式,提高豆粕出口效率,减少了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了装船速度。此外,该企业还将持续向产业智能化生态化探索。他们计划采用智能机器人替代人工实现自动运输纸箱瓶坯等辅料,并探索机器狗、无人机在工厂巡检、预防性维修方面的应用等一系列变革。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陶莎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