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张晨晨 王婧 文/图)鸡年春节在热热闹闹的氛围中暂告一段落,而将至的元宵节,预示着全民娱乐还并未谢幕——这段时间可谓全民文化消费的高峰时段,逛庙会、看民俗表演、定制年夜饭等传统文化娱乐方式为节日增添了不少年味。而外出旅游、抢微信红包等新兴文化产品形态也正逐步受到中青年人的青睐。
据统计,春节期间,我市花果山景区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了十余万人次;市博物馆接待游客人数达1.5万人次;而出境游的也不少。然而,虽然表面上我市相关文化消费如火如荼、步态加快,但也存在文化产品传统有余、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的痼疾。
而伴随着传统习俗到文化消费符号转变的当下,春节这一文化旧有载体,如何实现更加丰富多元、创意无限的消费新态呢?
娱乐很多元,但多流于同质化
正月初一上午9时,在朐阳门广场,“2017年金鸡报晓、福满海州千人民俗大联欢”活动在锣鼓声中拉开序幕。此后,200多场文艺活动和特色项目如同多彩拼盘,分别在市民广场、海州古城、民主路及各镇、街文体广场等地上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迎春福地,演绎最美民俗。而在过年期间,笔者也陪家人参加了两场民俗活动,可谓精彩纷呈。
近年来,春节的庙会、灯会、各类展览等,几乎已成为各地庆祝新春佳节的“标配”,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体验传统民俗,过个有“文化味儿”的春节。“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展现了老百姓爱喜庆、爱热闹的性情,但另一方面更说明了传统文化正在复兴,并展现出很强的魅力和吸引力。”市民俗馆相关负责人称。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市民和游客抱怨,一些庙会变了味———民俗变成消费外壳,内里的传统内涵被稀释殆尽,商业气息却越发浓重;高度雷同的小吃、玩具、纪念品等,让人感到少了太多本地特有的文化底蕴。而在组织上,有些庙会等活动秩序管理不佳、交通不畅,造成客流拥挤,也大大降低了大家的消费体验。而其他各类展览、演出等,虽然需求也很旺盛,但也存在着单一化、同质化的问题。
“我们不能止于吃吃喝喝的‘肚皮消费’,及玩玩闹闹的‘感官消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也相应提升,对精神文化消费品的要求也更高了,人们不仅需要热闹红火,还希望看到更有创意和文化承载的产品。”业内人士称。这就需要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操持者等,满足消费群体多样化和多层次需求,提供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更有文化内涵的消费产品,而从更大方面讲,这就是文化供给侧改革的必由之路。
新型文化产品形态、消费模式需要破题
“春节期间,我做得最多的事是抢红包和微信拜年,要说什么放鞭炮、贴春联之类的,我倒是没怎么参与。年轻人嘛,就图个新鲜,就图个新玩法。”小赵是徐州人,目前已在连工作多年,他对笔者说道,与过去相比,吃喝已经不再是春节经济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如同小赵一般,对待春节,许多年轻人想起的不再是放鞭炮、看春晚,而是“抢红包”———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兴起和流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甚至还有不少人直接利用春节带着家人在外地旅游过节,打破了在家中团聚的老习俗。淮工某老师就在此期间跟家人在海南度过了一个愉快而温暖的春节。
“如今,跟亲友拜年、购买年货,甚至是订机票和火车票等,早已打破了以前的模式和状态,指尖消费日益旺盛,过年的观念也与时俱进,更具有时代感。”该淮工老师说道。春节文化消费市场的渐趋火热,折射出我市加快步入消费转型升级的新常态。而这些年来,如同订制旅游、指尖消费等新兴文化产品持续走红,传统节日的“旧瓶”正不断装满消费的“新酒”,让文化消费市场焕发生机。
“的确,不同于老辈人传统观念主导下的旧有文化消费内容和模式,现在的中青年一代,是在互联网浸染下的,是怀有巨大创意消费需求的。所以,当老辈人最终退出主流消费人群,‘春节经济’的参与方,就需为百姓新的日常文化消费需求,做出一定的努力。”市文化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称,让文化消费常态化,需要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为文化消费带来更多新型文化产品形态、消费模式。
个性化消费不可小觑
春节期间,港城市民看电影的热情高涨,据统计,城市影院共放映电影18736场、观影1103267人次、票房3790.55万元,同比增长25.16%,创历史新高。这一系列直观数字,足见港城影迷的不断增加———虽然春节看电影已经渐成主流趋势,但在往年,仍然属于“小众”范畴,而看电影潮流的火热,足以体现出春节期间,个性化消费的渐趋壮大,需求的日益高涨。
据业内人士称,如今,互联网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文化消费的“长尾效应”。也就是说,今天,老百姓多数文化消费需求集中在需求曲线头部,那些个性化的零散需求在需求曲线上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尾巴。不过,千万别小看了这些看似“小众”的需求,当所有“小众”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市场更大的市场。
最近,本地资深coser化妆师夕暗正在参与组织一场名为“春日祭”的动漫秀,就为春节到元宵期间,给本地动漫爱好者提供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这也是目前春节这块“大蛋糕”细分之后的市场反应。据业内人士称,“长尾效应”的存在,细分了百姓文化消费的领域和内容。这种趋势不该被阻滞,而是要看到其发展潜力,以迎合互联网时代消费群体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通过准确的数据来引导文化企业,从而提供更多私人订制模式的消费体验,提供更多有个性和特色的文化产品。
当然,在消费内容和模式的创新上,还需要消费者的鼎力配合,以符合其消费口味,不然就是“一厢情愿”;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和企业,用更加亲民的价格、过硬的产品质量,来激发百姓的“文化内需”,增加群众的文化消费空间和频次,扩大文化消费在社会总消费中的比重,使得春节期间的新型文化消费,逐步成为广大市民群众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图为春节期间我市组织的相关民俗装扮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