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健康 健康> 综合资讯

市一院康复小分队“医路阳光”温暖人心

【连网】市一院成立“医路阳光”康复小分队,缘起于2009年的一个周末,康复医学科主任苏清伦接到家住北小区的病人咨询电话,怕电话中说不清楚,苏主任骑上电瓶车到病人家中手把手教病人锻炼。回来后,苏清伦灵光一闪:成立一支志愿小分队,为更多出院病人提供更好的居家康复服务。苏主任的想法得到了科室医护人员的举双手赞成。

2014年,“医路阳光”康复小分队已拥有成员近30人,6年来,这一支康复小分队坚持以传播健康为己任,以帮残助困为快乐,为港城百姓及残障人群洒下一路温暖的阳光,逐渐成为全市响亮的服务品牌。

医路阳光,为残障患儿撑起一片明亮的天空

2009年9月,获悉市特教中心缺乏技能老师后,“医路阳光”康复小分队主动请缨,安排刘杰、赵秦、腾芸等在每周六下午到市特教中心盲班,教授盲班学生必要的医学知识,以解剖学、心理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等课程为主,每年2次与与学生开展联欢,送上贴心礼物如收音机、围巾帽子等。这一帮就是六年,一批批孩子在他们的帮助下掌握了一技之长,走上社会自谋生路。有一个叫袁斌的盲生在他们的帮助下考取了北京重点学院,他每年都会寄来祝福的明信片。这一感人事迹受到市电视台等媒体多次采访报道。

小分队还走进社会福利院,为那里的聋儿进行预防、保健、康复知识的宣教与培训,定期指导聋儿们康复训练,在康复治疗和文化教育环境中循序渐进的掌握学习和生活技能,培养他们发挥一技之长,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将来回归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医路阳光,6年照亮近千名病人康复路

今年10月20日,康复小分队接到新闻媒体来电,请他们上门为一位脑部肿瘤术后的孩子指导康复。近年来,随着市一院康复医学科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病人由信赖医疗技术水平到依赖温暖的康复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让更多的病人康复,高质量生存,自信满满回归社会,“医路阳光”康复小分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康复指导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求。对于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病人建立档案,给予不定期上门家庭康复指导,让越来越多的病人居家享受到“三甲”医院规范化的康复指导。

2012年3月3日下午,得知灌云县一患者高位截瘫长期卧床急需康复指导后,“医路阳光”康复小分队立刻行动,派出由康复科主任苏清伦带队的专业小组赴患者家中进行义诊,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康复治疗,并赠送了价值近300元的常用药;2012年5月11日,小分队一行6人来到岗埠农场,为曾经入住康复科的患者张习松进行家庭康复指导;2012年11月,患有格林巴利的淮海工学院学生刘金龙住到康复科,小分队全体医护人员主动为其捐款治疗;2013年,东海县两名男孩因模仿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烤小羊情节而被严重烧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分队主动为其提供定期康复服务,并指其导家庭康复至今。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他们为近千名路途遥远、行走不便、家庭贫困的患者提供免费电话咨询及上门康复指导。

一件件温馨的事儿,一颗颗赤诚的爱心,温暖了病人的心,谱写着医患和谐新篇章。

医路阳光梦——让人人享有康复

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加重视生存质量。“上医治未病”,作为小分队的领路人苏清伦更注重康复科普,他定期到老年大学讲课,为那里的老人带去康复保健的知识;他多次受邀到连网、连云港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传播康复理念;小分队基本每月一次走进社区为居民义诊,帮助社会各类人群(包括健康、亚健康和残疾人)提高康复意识,预防疾病的发生;康复小分队护理组还将在科室开展的“颈”然有序,张弛有道的颈部操活动延伸到社区、广场,教广大市民做颈部操,预防颈椎病。

6年坚持,“医路”还将继续,这30多名康复人用心、用爱播撒着阳光温暖着人心,他们的公益之举相继被《现代护理报》、连云港市电视台、《连云港日报》、《苍梧晚报》、光明网等媒体广泛报道,荣获医院多项表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