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农房改善 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雨过天晴,阳光普照,碧空如洗。

“水泥路四通八达,路灯到天黑就亮,青青垂柳林立两旁……”站在新家门口,东海县石梁河镇南辰社区村民李兴苗念起自己编的打油诗,心情像天空一样亮堂。

“亮堂”,也荡漾在其他县区群众的心里。2018年8月,江苏省《关于加快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出台,3年来,全市各地相继启动农房改善项目。

崭新的村庄里,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和气质,点点滴滴汇聚而来的文化和记忆,正在重现。

“绝不让农民住着危房‘被小康’”“3年改善4.5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这是变化之初的目标。如今,在美如画卷的村庄里,在百姓幸福的面庞上,目标正在实现。

房子新了日子好了

挖掘机的铲斗高高扬起,尘土飞扬中,破败的老房子轰然倒下。黄土裹挟着干草,化为侍启赞心中的不舍、忐忑以及希望。

告别过后,侍启赞没事就回来看看。在灌云县侍庄街道侍圩村,这片他最熟悉的土地上,新的房屋拔地而起,一天变一个样,最终一座红顶白墙的二层小楼呈现在他的面前。

“我一辈子没住过这样好的房子。”兴奋取代了复杂的情绪,侍启赞的生活悄然改变,“以前小路泥泞,到处都是垃圾。现在我没事就出去散步,还能在村部大舞台看演出,别提多舒畅。”

自从搬进灌南县新安镇刘园社区,76岁的袁从昌常把笑容挂在嘴角,“从来没有想过能活得像现在这么舒心。”说起过去村里的景象,老人直摆手,“那真是没法说”,随后哈哈一笑,幸福便从眼里溢了出来。

清晨,朝晖洒满白墙黑瓦,朴拙灵动的壁画间或点缀着墙面,整洁的道路和两侧的银杏、广玉兰交相辉映。不远处,还有老人带着孩子在健身路径旁玩耍,路北公园里的工人们正在铺设景观池里的大理石。这是东海县石梁河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给移民生活带来的崭新变化。

在社区主路东侧的一幢“小别墅”前,75岁的英昌士老人正在和邻居聊天,他有3个儿子,一家三代人4名军人报效祖国。他的老伴郭奶奶正忙着打理自家的花池。在花池里,老人种上了月季和桂花。郭奶奶开心地说:“以前一到下雨天,到处是烂泥,路又滑,不敢走。现在呢,住进了新社区,出门就是柏油路,还在门口种花,日子舒坦着呢!”

海州湾畔,涛声依旧,走进赣榆区石桥镇韩口滨海特色渔村,映入眼帘的是黄墙红瓦的农家院落,房前屋后绿树掩映、干净整洁,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韩口滨海特色渔村一期农房改善项目已竣工,132户农户陆续搬进新家。“房子这么好、便民设施这么完善,一点不比城市小区差。”村党总支书记尚庆富介绍,相比过去,令大家最开心的就是村里的基础设施配套越来越完善,医务室、便民服务中心、幼儿园、休闲公园、便民超市、农贸市场等应有尽有。

吴窑村位于景色秀丽的锦屏山南,紧靠城市中心。曾经的吴窑村,基础设施简陋,“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农民大多靠几亩果园维持生计。如今,海州区陆续搬迁了位于村南锦屏山上的1万多座坟墓,投资2.3亿元建成了锦屏山森林公园,老百姓也在有序的规划下建起了欧式楼房。

“乡村的美丽嬗变,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更多的是那份浓浓的乡愁让我产生了归属感。”谈及家乡,村民吴玲欣喜而自豪。如今的吴窑村,树成行、林成网、绿似海、景如画,处处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呈现出一幅“青山镶嵌家中,绿水环抱家园”的生态宜居画卷。

变化的与不变的

“农房改善,始终坚持为民初心。”海州区住建局局长赵明说,以人民为中心,了解老百姓的真实诉求,回应老百姓的殷切期盼,在有所保留的基础上寻求千变万化,贯穿着农房改善项目的始终。不光是海州区,全市大多数村落采用了就地改建、新建和插建相结合的方式。坚决摒弃行列式、兵营式的布局,注重运用传统的营造技艺,优先选用适合当地的一些乡土材料。村庄里的河湖草木,也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风貌。

“本来担心盯着的是我们手中的土地,农民没有发言权。”灌云县杨集镇潮河村村民贾义山说,“没想到,改造前做入户调查,村里通知大家全晓得,设计方案公布上墙,我提出来把菜园子保留,意见得到采纳。家家一分田,吃菜不要钱。”

漫步在侍圩村的田间小路上,悠闲自在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情舒畅。侍庄街道党工委书记朱礼家坦言,村民以务农为生,习惯了传统的农居生活,一开始对农房改善的积极性并不高。在充分调查民意后,村里选择旧地改造,先后有12位村民围绕公共设施、户型结构、销售价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最终都被采纳。改造后的农房保留一批老树、老景,有4种户型可供选择,村民的态度也从“要我搬”转变为“我要搬”。

“农房改善有利于土地的集约经营,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住房条件改善后,我们鼓励农民群众通过土地流转交给其他的家庭农场或者大户来经营。”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祝春凯说,“我们也着力推动各地聚力发展1至2个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如今,赣榆紫菜、灌南食用菌、东海水晶、灌云豆丹等县域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声名远扬。除了农业、旅游业,服装厂、运输队、电商园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各个县区的村庄里遍地开花,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开始回来了。

南辰社区村民傅善杰在一路之隔的连云港博云机械有限公司上班,每个月多的时候可以挣到6000多元,他说:“现在俺也是工人了,工资也满意,下班回家还可以照顾父母、孩子,很满足。”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最真实写照。在推进农房改善工作中,各地坚持把产业发展与农房改善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推动农房改善接地气、聚人气、旺财气,确保入住农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收入、有保障。

结合万企联万村、农村公共产权改革和公共空间治理,我市在农房改善时注重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镇区周边的向镇区集聚,园区周边的向园区集聚,景区附近的向景区集聚,因地制宜打造社区居民“10分钟就业圈”。突出做好培强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就业、壮大园区产业帮助农民转移就业、培育电商产业引领农民创业就业三类产业发展模式。

在海州区江浦村东侧的海州智慧农业体验中心,村民张继梅正和其他几位工友忙着打理蛇瓜藤。“出门就能打工赚钱,都是因为政策好!”张继梅说。近几年村里农业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她把家里的几亩地流转了,每年有固定一笔土地流转金。自己在家门口上班,老伴在镇上干临时工,两人月工资4000元左右,生活越过越好。

变化并非一日之功

变化实在是太快了。从项目启动到改建完成,几乎每个新型社区的工期都不超过一年。

保质保量的同时,为什么能这么快?“因为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项目专班的全力以赴,改善资金和专业队伍的程序化运转。”东海县石梁河镇党委书记孙尽阔认为,“其实在农房改善项目全面启动之前,有关调研已开展多年,也有零星村庄先行展开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看似快速变化的背后,是久久为功。”

长久的功夫化作了关于加快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实施意见中的一条条细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搞好供排水、道路、粪污处理、垃圾收运、供气、供电、照明、通信、绿化等设施配套;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立足农村、农民主办、富有区域特色的乡村产业;注重特色风貌塑造;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生动诠释着“农房改善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高起点规划,保证农房特色有深度,邀请省规划设计院、南京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挖掘海滨特色、提炼传统元素,对全市农房项目进行深度规划设计,使农房既有外在‘颜值’,更有内在品质,让人记得住乡愁。”市农房办项目组杨晶晶介绍,所有项目按照“六通十有”标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新老村庄公共服务的提升覆盖。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暖心房”,由政府兜底,对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户实现农房改善全覆盖,农民群众真正实现想改善、能改善、改得起。

3年来,市住建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成立市农房改善工作推进办公室,着力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统筹资金、土地、人力、建设、产业和治理等各项农房改善相关工作,绘就了一张张规划蓝图。

顶层设计为农房改善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千万名干部把政策送上门。各县区着力抓住“改善”这个本质要求,把维护好、保障好农民权益摆在首要位置,广泛征求农民意愿,精准施策。工作人员先后扎实开展多轮入户走访、民意调查等工作,做好政策宣传,充分了解农民需求,力求建设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户型适宜、绿色环保的示范农房,做到与农民生活习惯相适应。

各县区出台搬迁补偿、宅基地退出、就业扶持、金融扶持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成立国有平台公司,将土地指标交易资金全部纳入平台规范运行,坚决不与民争利。合理设置多种户型,不贪大求洋,避免草坪、景观树等城市化倾向,避免使用高档建材,尽量让农民不贴钱搬新居。

我市还适时出台了一批涵盖分类改善、土地流转、产业配套、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基础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的20多个系统性、指导性较强的政策措施。在进城入镇、搬迁补偿、过渡安置及宅基地退出等方面出台有力引导政策,提高农户综合补偿,尽可能让农民群众不贴钱少贴钱搬入新居。

刘园村党支部书记刘祝贤介绍,新型社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除了监理单位,还由村民选出有威望、有经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成立群众监督组,进行全面监督,了解施工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村民代表每天都要到工地上看看施工进度,大家对这边房子建设都很满意。”65岁的村民孙志友说道。

今年是全市农房改善三年计划收官之年,全市计划实施农房改善项目54个,其中东海县17个、灌云县13个、灌南县3个、赣榆区15个、海州区4个、云台山景区2个,上半年建成农房改善项目16个,从根本上改善相关住户的住房条件。来自市住建部门的统计表明,我市已提前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我市3年4.5万户农房改善目标任务。

总值班: 吴弋 刘昆     编辑: 张笑爽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