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列表头部广告一条

资讯 资讯> 文旅动态

王革非的“养生经”:书法、写作、京剧

【连网】 (高俊 惠卉 张晨晨) 今年90岁的王革非身体健康,精神矍铄,乐观开朗,说起话来底气十足,只要跟他聊上几句,你就会感受到他身上那股积极向上的劲儿,丝毫看不出已经耄耋之年。王老为何这么乐观开朗?通过走访,笔者了解到王老的养生秘笈有“三爱”,即:爱书法、爱写作、爱京剧。

1

挥毫泼翰墨,日久初见功

小时候,王老很喜欢书法,喜欢读帖、临帖。“书法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通过运用笔、墨、纸、印泥、印章等元素,使人领略传统文化的美妙意境,让人情不自禁地乐在其中。”参加工作后,由于大家都使用钢笔,工作也比较忙,王老一直没有机会学习书法。

1986年12月,王老办理了离休手续,从那时起,他就把学习书法作为离休生活的重要内容。他在家里腾出一个房间专门作为书房,儿女们为他买来笔、砚、墨和纸。他又订阅了书法杂志,并制订了学习计划。每天早上5点起床,先出去锻炼身体1小时,然后就回家练习书法近2小时。练字需要大量的纸张,为了节约费用,平时,王老就把每天看完的报纸收集起来,用来练字,一面写满了,就在另一面上写。“既了解了天下大事,又节约了纸张费用,还起到了‘废物’利用功效,可以说三全其美呀!”在王老引导下,作者在其书房、阳台等处,看到堆得像小山高似的、写满字的一沓沓旧报纸,足见王老练字所下的功夫。

诗词久酷爱,兴来偶试笔

王老自小喜欢吟诵诗词,经常阅读文学作品,时不时还动上几笔。离休前,因为工作忙,和书法一样,没有时间去学习写作。离休后,他把写作才提上业余生活内容。他找来许多文学作品和经典书籍,闲时潜心阅读,并试着写点东西。“刚开始写,写得不好,自己看了都不满意。”他难为情地说。后来,他又反复阅读、学习,思考如何提高写作技能,不断培养创作想象力。“那些优秀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和人生哲理常让我感动,也给我启迪。”慢慢地,他的思维渐入佳境,灵感被激发出来,越写越顺畅,越写越有感觉。“我平时不主动给报社、杂志社投稿,倒是一些编辑部的同志知道我喜欢写点东西,主动跟我约稿!”说着,王老从抽屉内随手拿出两份随笔小记复印件递给作者,一份题目为《黄昏絮语》,刊登在《银潮》杂志2015年第1期;另一份题目为《暮年新语》,刊登在《连云港宣传》2014年第11期。《银潮》、《连云港宣传》这两个杂志刊物,一是个省级杂志,一个是市级宣传刊物。在《黄昏絮语》中,王老对幸福的含义有着自己的思考,“幸福的标准决定于心态,而不决定于物质,好的心态处处阳光满地,心态坏时凄风苦雨。”

自幼迷皮簧,老来情愈浓

王老祖籍山东烟台,是北方人,“烟台人骨子里就喜欢京剧。我从小受家乡文化影响,对京剧演员的服饰行头之美,抑扬顿挫的唱腔充满了迷恋,可以说喜欢京剧是我的天性使然。离休前,每逢单位举办联欢会,我都会上去唱上两句。”

很多人都知道王老是个京剧票友。“我正式学唱京剧比较晚。75岁。”从那时起,他正式学习京剧。“我每天下午2点到5点,去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与京剧票友们聚会、聊天,与他们切磋京剧技艺。刚开始我主要听票友们唱,自己在旁边跟着哼。”一次意外“发挥”,让王老彻底“陷了进去”。那一天,老师对他说,“王老,您来唱一段吧。”王老没有推辞,就上去唱了几句。没想到,他一唱完就获得一片掌声,大家都说他唱得好,是个唱京剧的好“苗子”,有“潜力”可挖。“这一唱就是十几年呀。我今年都90岁了,还在唱!”

“我唱的是京剧老生角色!”王老说,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都用真声。“您能给我们来一段吗?”笔者说道,王老略作思索,站起身来,清了清嗓子,连续清唱了马连良的《三娘教子》和《空城计》两个片段。嘿!您别说,王老的唱功真不错,字正腔圆,很有底气,韵味十足,连我们这些与传统京剧接触甚少的人,也被王老的“唱功”所折服。”

图为王革非在家中表演京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