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网】 照片上的刘震雄姿英发,器宇轩昂,无处不彰显出一派军人风范;而这位帅气的军人在1955年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实至名归;在这份厚重的军功章上,自然少不了他在淮海军区书下的浓墨一笔。
为了获得刘震将军的珍贵资料,记者辗转找到了中共淮安市委党史工办原主任、现任淮安市中共党史学会常务副会长的郭家宁。这位灌南出生的老党史专家,曾在1982年5月、10月和1985年7月间,先后三次采访刘震将军,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通过这些资料,这位传奇将军在淮海大地上走过的足迹,越发清晰……
■ 初生猛虎露峥嵘
刘震时常被人称为“洋司令”,就在于他懂得“拾掇自己”,甚至晚年时还被人误认为“老华侨”。但小时候,他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苦孩子。
1915年3月3日,刘震出生在大别山、桐柏山交会的湖北孝感小悟山下一个叫作刘家嘴的穷人之家,是家中的独生子。全家只有7分田,刘母在刘震5岁时就离世。父子俩相依为命。刘震开始拣粪、拾柴、放牛,还干家务事。父亲对小小年纪的他要求很严,规定他每早得拣一筐粪,有几次他拣粪不够一筐数,不敢回家,只好坐在野地里直哭。
此后,他上过私塾、拜师学过木匠手艺,拣粪、种田、劈柴、担水、做饭,还要帮师娘照看孩子、洗尿布,真是无所不干。1931年9月,乡苏维埃主席动员赤卫军和青年参加主力红军,刘震第一批报了名,全乡六七个村子共40多个青年被批准参军。1932年8月,刘震加入中国共产党。到了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离开鄂豫皖根据地。11月,留在鄂豫皖的部分红军重新组建了红二十五军,鄂东北道委特务第四大队改称红二十五军手枪团。刘震成为手枪团的战士。
在手枪团当战士的刘震,似乎有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天赋,他写的四句话“树也砍不完,根也挖不尽,留得大山在,到处是红军”成了张贴的标语。1934年5月6日,红二十五军手枪团进入皖西北,奔袭了远在罗田县城的国民党军第五十四师的后方仓库,歼敌一部,缴获银元7000多枚和大批武器弹药。
罗田战斗是红四方面军西撤后,红二十五军获得的首次大胜仗。休整总结时许多同志都是评功摆好,唯独刘震说:“这一仗应该算个胜仗,但缺点不少,主要是战术运用问题。”刘震指出三条理由:一是“火力没有组织好,机枪未能起到掩护作用,造成较大伤亡”;二是“退出战斗时,没有周密部署,队形较乱”,致使部分部队失散和伤亡;三是“手枪团进城背运银圆的时机晚了一些,如果早进去,可多运出一些”。
说完这些,刘震还建议:“今后部队不能只练瞄准,要加强战术训练,重视火炮兵器的配合使用。”军长徐海东听了发言后,感慨地说:“刘震这个兵讲得好,有战术眼光,我看可以当连长、指导员!”1936年4月,刘震任73师政治委员。东征战役结束后,奉命到红军大学第一期学习。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他重返红15军团,担任75师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75师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688团,刘震任政治委员。
淮海区领导人在沭阳张圩留影。右起:刘震、金明、张彦、杨纯。
■ 挺进淮海区
1938年11月,八路军115师344旅以688团3营、旅警卫营和收编的国民党嘉县大队为基础,组建了344旅独立团。刘震被任命为团长,李雪三为政委。自此,刘震由一名政工干部变成了一位军事指挥员。“刘震和李雪三率独立团连续粉碎了日军的扫荡,在晋东南站稳了脚跟。”郭家宁说。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李雪三的儿子李永平也随团来到港城寻找新四军先辈的足迹,并留下对先辈的思念和敬仰。
1940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二纵队,左权兼任纵队司令员(后杨得志接任),黄克诚任政委。纵队下辖344旅、新2旅和新3旅。3月31日,毛泽东提议黄克诚率八路军第二纵队全部或至少两个旅南下华中。5月下旬,第34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率部先行,从鲁南定陶出发,于萧县黄口越过陇海路。
而此时永城日军400多人出来拦截,在瓦口镇与第344旅激战终日,日军伤亡百余人后缩回永城。6月,八路军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率部1.2万余人,抵达豫皖苏边区,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师。7月,彭雪枫和黄克诚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委。下辖第2、第4、第5、第6共4个旅。第4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
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称新四军第4师,下辖第10、第11、第12旅。第10旅旅长刘震,政委康志强。10旅在津浦路西进行了10个月的艰苦斗争,打击了日伪顽的势力。部队虽进行了顽强的战斗,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5月,新四军第4师转移到洪泽湖地区整训。9月,新四军军部决定,4师10旅与3师9旅互调建制,原旅、团番号不变。而10旅在刘震的带领下,由皖东北进入淮海区,开始实行“主力地方化”。
■ 推进“主力地方化”
“主力兵团地方化,地方兵团群众化,是党中央根据当时处于‘黎明前黑暗’的形势,所提出的英明措施和方针,是我党建军工作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方针,体现着毛主席关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伟大思想。”刘震在《淮海扎根记》里如是说。
不过,在一开始实施的时候,却遭遇了不少阻力。郭家宁说,开始对“主力部队地方化”,许多同志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当部队开始听到要地方化的消息时,各种各样的议论都出来了,说什么“查查十旅的老家谱,从红军时代就是响当当的主力军,怎么能变成地方部队呢?”“为什么要变?还不是在路西几仗没打好!”“人家地方部队升级,咱们十旅降级了!”等等。当然,也有不少干部,从道理上懂得不是走回头路,但却担心说:“现在化整为零,哪年哪月再集零为整?”
针对这一情况,旅长刘震决定从思想教育入手,解决部队的情绪问题。刘震与军区党委一班人,制订了“地方化”的具体方案后,立即在部队中进行教育。按照先干部后战士、先党内后党外的顺序,通过各种会议,利用多种方式,反复讲清道理,做通思想。经过一段艰苦细致的工作和尖锐的思想斗争后,终于,绝大多数同志思想通了,纷纷表示坚决响应党的号召,愉快地“化”下去。但也还有少数同志的认识浅,接受慢,分配工作时讲价钱,闹别扭。有一位团参谋长,听说要他到泗阳县大队当大队长,他坚决不去,并说:“降级我也没有意见,干革命不是为了当官,我宁愿当连长,也不干县大队长。”这个同志,是西安事变前,从西北军起义来的。照他的说法,从当兵以来,就是干“正规军”。人民军队发展的过程,他只从道理上懂,却没有亲身体验。
刘震等几个旅的负责同志,同他多次谈话,最后他才说:“好吧,我服从分配,只是旅长要打个保票,保证我还能回到主力部队。”刘震对他说:“保票是有的,它不在我们手里;‘化’下去的同志,每人有一张。只有大家从思想上‘化’下去,尊重地方党的领导,紧密地依靠群众,根扎得深,果结得快,根据地巩固、发展了,那就能很快回到主力部队。”
■ “根要扎得深,花才开得好,果才能结得大”
刘震虽为将军,但不影响他打篮球,其“战绩”也算“辉煌”:曾撞倒过朱德总司令,违规抢过陈毅的球,失手误伤过吴法宪、吴信泉。1977年,时为新疆军区司令员的刘震将军,每次下部队,常与连队官兵赛球,走到哪里,篮球打到哪里———虽然在运动场上他善于拼抢,争个高低;但在工作中却很会发扬团结精神,弯得下身,扎得下根。这在淮海区期间,“推进部队地方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多久,在以刘震为首的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淮海区的对敌斗争就更活跃了。有的县大队过去武器差,从主力调来一批武器后强大了;有的民兵联防队过去缺少军事骨干,发展受到限制,现在开始大发展了; 一些原来斗争不甚活跃的村庄,经过加强领导,纷纷追赶上来了。整个淮海区对敌武装斗争犹如春风烈火,迅速燃遍每个角落。
1942年3月,刘少奇去延安,途经淮海区时,刘震向他汇报了“主力部队地方化”的一些情况后,刘少奇高兴地说:“你们坚决‘化’下去了,并且做出了成绩,这很好。根要扎得深,花才开得好,果才能结得大。”
而据史料记载,1943年11月15日至12月6日,20天内全区就有2200人参军。参军运动中出现了妻送夫、母送子、兄弟争相报名的热烈、动人场面。“人民群众参军热情的高涨,是我党、我军长期以来坚持抗战,真正为人民服务,使人民感到我军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必然的结果。”刘震回忆道。
此间,民兵队伍发展也较快。1944年在淮海区165万人口中,有民兵86845人,占全区总人数的5%以上。民兵一边战斗一边生产,劳动生产与战斗相结合,在斗争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第10旅也由2个团4个营发展到3个团9个营,人数由原来的3200人扩大为15000人。
“主力部队地方化”全面开花结果。两年前没有武装的县,在斗争中建立了武装;两年前不足百人的区中队,在斗争中壮大成了三四百人的县独立团。两年前从主力“化”下去的排长,这时当了连长或副营长;原先团里的参谋长,这时当上了团长,带出一个3000多人的队伍。“刘震旅长指挥部队不间断地连续作战,将游击战和攻坚战结合起来,为巩固和扩大苏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郭家宁说。
■ “破寨大王”的“游击战之歌”
1942年,刘少奇在去延安途经淮海区时,还指出“ 淮海区是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往来的咽喉,今后斗争将会更艰苦、更残酷,要作好充分的斗争准备。”果然如他所料,到了这年冬天11月中旬,日寇的大举扫荡来了。出动的日军有三十五师团两个联队、伪军三十三师、伪专署和各县所属伪军以及地方汉奸地主武装“黑狗队”,共约两万人。
郭家宁介绍道:“这些敌人,大的分四路,小的数不清,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主要矛头指向我淮海军分区和地委领导机关。敌人几次扑空后,又采取步步为营的碉堡政策,以沭阳为中心向四面伪化。不到三个月,把我们一个区分割成了四大块,新安上了140多个据点。”
而时任10旅旅长兼淮海军分区司令的刘震,面对日伪对淮海区不断进行扫荡,他并没有逃避,而是采取分散游击战法,不和敌人正面硬拼,主力忽而跳到外线作战,忽而从敌间隙插回来,寻机歼敌。“敌人以为这样一来,就把我们置于死地了。岂不知,由于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全面展开,真正处于包围中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敌人那些‘乌龟壳’。”刘震后来回忆道。
刘震回忆说:11月间,我们分区司令部从敌人重点合击的小胡庄跳出后,地委、分区就连夜给各县发出紧急指示,号召全区人民和地方武装积极展开游击战;同时,为了便于对敌斗争,地委决定,按照敌人分割的四大块地区,组织四个中心县委,县以上武装组成四个支队,由各中心县委直接指挥,坚持各地斗争。地委和分区机关实行精简后,带着一个加强的特务连,今天跳到一支队地区,明天跳到二支队地区,灵活机动地指挥全区斗争。
经过三个月残酷而又激烈的斗争,敌人妄想扑灭他们的迷梦破灭了。鬼子兵已筋疲力尽,返回了原处;大部分伪军和少数日军缩进了“乌龟壳”。“我们趁敌人收缩的时机,发动了一个全区性的破袭战。支队主力,县区乡武装,民兵联防队,在广大人民的配合下,夜夜出动,破路炸桥,袭击孤立的据点。一个星期之内,把敌人拼着命修筑起来的公路交叉点大部分破坏,使敌人‘接点连线’的计划破产了。”刘震后来回忆道。
1943年3月,春暖风和,富饶的沭河、六塘河两岸,万物苏醒,花开禾绿。刘震率部开始了有计划的反击战。“4个支队的主力则机动使用,先从孤立突出的小据点开刀,像吃西瓜、摘桃子一样,哪个先熟吃哪个,哪个好吃摘哪个。有时突袭,有时强攻,有时围点打援,很快打通了各支队间的联系,扩大了活动区域。”淮安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陶爱兰在《刘震将军抗战期间在苏北》一文中如是说。
当时,全分区县以下的武装,分区分点看守、包围敌人据点。有条件围困的,困住它,不让据点里的敌人出来抢运粮草;条件不成熟的,采取半围半困。敌人的据点虽然密密麻麻,然而人民游击战争如同汪洋大海。小股敌人出据点,到处受伏击被消灭;大股敌人出据点,我主力和地方武装采取游击战的办法打击他们。各村联防实行空舍清野,水井填死,粮食藏起,叫敌人找不到吃,找不到喝。民兵、基干队不能强攻据点,便采取“冷枪阵”“土炮战” “火鸡阵”“臭狗阵”等手段对付敌人。
比如有的民兵联防队,把一些古老的土炮抬出来,安上轮子,装上火药和秤砣,夜晚推到据点附近,“嗵嗵”地向里放它几炮。沭阳城南有个敌人据点,修在一个山包上,地方武装和民兵围困了它之后,天天放冷枪,打得伪军连拉屎都不敢出屋;又在据点外壕里放上许多死狗,营房里臭气熏天,一个营的伪军病倒了一半。当我们的支队主力攻开这个据点,战士们走进去时,一个半死不活的俘虏兵向战士们央告说:“老爷,你们把我抬出去吧,又闷又臭,我实在受不了啦!”
而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刘震还将缴获的一门日本迫击炮,改装成了曲射平射两用炮,攻克了敌人很多据点———因为刘震善于拔除敌人的据点,他还被当地群众送以“破寨大王”的诙谐称号。
■ 反击战上的一次次“破敌”
1944年4月,为打通淮海、盐阜两区交通线,扩大淮海根据地和配合淮北反“伪化”斗争,根据上级部署,刘震决定发起高杨战役。针对敌人坚固设防和可能增援的特点,刘震认真分析敌情后,作出了正确判断,决定先攻高沟据点,尔后集中兵力合攻杨口。由于指挥得力,采用战术灵活,仅用16天便胜利结束了高杨战役。
“高沟、杨口战役共攻击敌大小据点14处,毁炮楼150余座,全歼日、伪军2000余人,其中击毙、打伤日军140余人。这次战役的胜利,收复了六塘河两岸,使淮海、盐阜两区连成一片,从而改善了苏北抗日斗争局面,使日军以盐河为主的水陆交通线暴露于苏北军民的打击之下。”郭家宁如是说。
1944年8月,宿迁日军第72旅团135大队派出金井中队88人,及地方反动武装90余人,妄图在林公渡安设据点,保住运河航线,用以威胁我军。林公渡是一个只有12户人家的小村落,西北距宿迁县城32公里,东南距泗阳县城20公里,是宿迁、泗阳两县水陆交通要道。其周围地形开阔,易于防御,面积又小,可以节省兵力。在敌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利于守不利于攻的据点。
刘震判明敌情后,决心趁敌立足未稳,突然发起攻击,一举粉碎敌人阴谋。军分区立即动员组织当地群众,拆除圩墙,埋藏粮食。在兵力部署上,刘震一方面组织地方武装和民兵沿途袭扰金井中队,另一方面急令集结于钱集附近的我军主力,飞速向林公渡挺进,不间断地袭扰敌人。“金井中队号称是宿迁城里日军的一张‘王牌’,又配备了一部分重火器,来势汹汹。要想迅速、干脆地歼灭这股敌人,必须以绝对优势的兵力投入战斗,给它一个毁灭性的打击。”郭家宁说,敌人进驻林公渡后,开始修筑炮楼。
而当时,军分区立即集结主力第1、第2、第4支队到林公渡东北30余公里的裴圩、里仁集一带,抓紧进行政治动员和战前准备。同时,派出两三个班的小分队,会同地方武装和民兵,每天晚上向林公渡实施佯攻,使敌人得不到一点喘息的机会。
1944年9月6日黄昏,主攻部队渡过运河,7日20时将敌围住,当晚21时开始总攻。3连乘机从据点西侧发起进攻,指导员薛复礼率突击班开路,用马刀砍断敌暗堡外围铁丝网,从射孔投入手榴弹将敌堡炸毁,突破了敌前沿阵地。经过激烈战斗,我军突入敌纵深,被分割的敌人仍企图借断垣残壁作垂死挣扎,稍有机会就冲出院落,又被我英勇的战士顶了回去。战斗在逐一的房屋争夺中进行,敌人固守的几个院落逐个被我军夺取。“此次战斗,共击毙日军中队长金井及其以下官兵66人;俘虏日军5人,击毙、俘虏伪军90余人。战斗的胜利给了当地人民以极大的鼓舞,6万余人民群众夹道欢迎部队凯旋。”
1945年2月,中共苏北区委副书记兼淮海地委书记金明率近百名干部随新四军1师师长粟裕渡江南下,开辟浙西地区。中共淮海地委书记由刘震兼任。此后,他还率部参与了两淮战役,此役,共歼伪军近1.4万人。“两淮的攻克,使苏北、苏中、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扩大了苏北解放区。”郭家宁说,而这次战役,也为他自己的抗战生涯画上了峥嵘而圆满的句号。
但他的军旅生涯并未终结。
此后,刘震与淮海军区主力部队随黄克诚挺进东北,改为东北野战军二纵、解放战争后期的39军,是四野的头等主力军,从松花江打到祖国的最南端镇南关;而在抗美援朝中,作为第一批先期入朝的王牌军,在云山战役中,他们遭遇美军王牌骑兵一师———王牌对王牌,结果,首歼美军一个团,并且先后攻取了平壤、汉城两个“首都”,从而写下我军征战史上的传奇壮歌,也是属于刘震与39军的慷慨赞歌。
策划:徐勤飞 金同启 郝忠军
撰稿:张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