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连云港有个“新县”?


​你知道吗

连云港有一个“县”

它叫作“新”,却很老

叫作“县”

地方却又比现在的县小很多

这个“县”一直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它就是“新县”



新县现为社区名

位于花果山北麓

是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朝阳街道办事处的驻地

辖区总面积1.5平方千米

拥有新县老街、长涧、楠木林、张学翰故居

等历史文化点位



云台诗人张学瀚在诗中形象地描述:

“三面环山新县城,两峰缺处白云横。

垣墉雉堞朝烟抹,屋瓦鱼鳞夕照明。

千树烟岚遮月影,万家灯火送砧声。

迄今图志稽难考,野老闲谈辨不清。”


提到新县

首先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古东海县”






从东海郡(国)到东海县


连云港东濒大海

背倚群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古代就有“阻海连山,南北冲要”之说





《隆庆海州志》记载:海州“东滨海道……。沧海渺弥,茫无际汇。高丽、百济、日本诸国直其东,风帆之便,不测可至。……始皇立石为‘秦东门’,即此。”





秦征伐六国

建立大一统封建王朝后

将直面浩瀚大海的连云港地区

作为帝国东大门

设东海郡,领朐、郯、兰陵等12县





汉承秦制,西汉东海郡领38县,其中朐、襄贲、利城、海西、厚丘、曲阳等县,大部在现连云港市域。

东汉东海郡领朐等13县。三国魏黄初年,置东海国,领朐、郯、兰陵、祝其、利城、厚丘等11县。

西晋复置东海郡,领12县,东晋东海郡领朐、郯、利城、襄贲、祝其、厚丘、赣榆7县。除郯县外,大部在现连云港市域。

《三国疆域志》:“东海国,汉置郡。魏黄初中,作国,领县十一。”

《晋书•地理志》:“东海郡,汉置,统县十二:郯、祝其、朐、襄贲、利城、赣榆、厚丘、兰陵、承、昌虑、合乡、戚。”

南朝宋初置东海郡,后侨置青州、冀州。刘宋明帝泰始七年(471)立“东海县”。





至此,东海县

作为建置名出现在世人眼前




北朝东魏武定七年(549),罢青、冀二州改称海州,下辖东海、东彭城、西海、沭阳、琅琊、武陵6郡,领19县。

其中,东海郡领赣榆、安流、广饶和下密4县。北齐、北周从东海郡下辖的广饶县中分出东海县,治所在今海州区南城街道。




隋朝以后

东海县这个名字就一直存在

历经唐、五代、北宋和南宋等各个时期

海州均领有朐山、东海等县





元代,海州先是升为海州路总管府,后改海宁府。

未几,海宁府降为海宁州,隶属淮安路管辖。

至元二十年(1283),东海县并入朐山,至此,东海县作为建置名称,消失于历史的时光隧道。直至600余年后在民国再次出现。

《宋书•州郡志》:“泰始七年,立东海县,属东海郡。”

《元史•地理志》:“海宁州。……,(至元)二十年……,东海县并入朐山,领县。”







东海旧县与东海新县


关于古东海县

历史上曾有“东海旧县”“东海新县”之说

旧县与新县都是古东海县的故城

按时间先后顺序

东海旧县在先,东海新县在后

二者是一废一建的关系




据《江南通志》载:“云台有东海旧县、东海新县。旧县治,相传在搭山下,今已沉没海中。新县治,即新县村地,现有城址”。

《隆庆海州志》描述古代连云港地区:“海州山惟东海为胜,连亘八十里,横峙海中,外障波涛”。





不论旧县、新县

都直面碧波大海

体现了古人海中造城

向海而生的智慧和勇气


明顾乾《云台山志》述及东海旧县方位:“搭山,在孝妇祠西北二里……东海县治昔立于此”。据推测,旧县废除是受到了海浸的影响,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不得不另择台地建置新县。


清张才甫《云台补遗》记载:“光绪八年,里人张克敏在虎山前凿海塘,至五尺深,见街道,宽丈宰,皆条石所铺。虎山在搭山东,其为旧县沉没无疑”。


旧县沉没,始有新县,据《朝阳镇志》记述:“新县城残垣皆纯黄粘土垒,高五六米,横亘蔬菜温室北边,东自大会堂,西至新县小学,均又向南延伸,群众多称“后城头”……城南之农田,群众惯称城里……深翻土地时翻出许多古砖瓦,据推测为古县衙”。





后因海水继续上侵

东海县治所终迁建南城

但新县的名称依旧保留

新县及周边现仍有许多历史文化遗存

如遍布山间的藏军洞

传诵千年的汉东海孝妇祠

相传李白游海上畅饮之处太白涧

宋代黄岩隐居之处黄岩洞

明代后顶北海观音寺遗址等

承载着新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新县老街故事多



一直以来

朝阳(新县)与海州、南城、板浦

被人们称作连云港“四大古镇”

老百姓口口相传

有着“穿海州、吃板浦

新县出文人,南城古财主”的说法


新县作为朝阳古镇的发源地

“云台十八村”之一

古时货栈充盈,商贾如云,人流如织

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繁茂通达的市井经济

促进了文脉昌盛、人才辈出

涌现了许多造福乡梓

堪为模范的历史人物


海州新县人张景,明成化十一年(1475)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成化二十年(1484)任武昌县令。在任期间“课农桑,教蚕织,立书院,储义仓,设粥厂,筑育婴堂,革溺女之俗”。


弘治二年(1489)告老还乡,鄂地百姓“闻风失措”“民久而悲思惘惘,如失慈父母也” 。“一老携红叶树献公云,为异日甘棠之念也” “红叶相赠”的佳话至今流传。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王阳明在《王文成公全书》中,赞扬张景:“出宰武昌,苍生霖雨,清正廉明,风声远树”。


明天启六年(1626),新县境内大旱,“水井多干,深掏九仞,难见滴水”。新县人张尔猷,在睡梦中有人告其南茔苑台下有泉,他醒后即挖,五尺之下泉涌如喷,甘甜清冽。因泉下多沙,起名“大沙井”。


大沙井位于现新县社区东南,历经近四百年,仍泉水汩汩,冬暖夏凉。






新县老街现有一栋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建筑,同时也是连云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学瀚故居。





张学瀚,字百川,著名乡土诗人,著有《云台导游诗钞》《红叶山房诗稿》。清宣统元年(1909),他自筹资财在村西兴国禅寺开办“蔚云学堂”并自任堂长,开化启蒙,教学育人。蔚云学堂后改为新县中心小学,迄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








新县不但在教育文化上多有积累,在促进民族实业上也常开风气之先。1924年,新县人张步成在新浦开创汽车行,经营新浦经南城至板浦的运营线路,开海属地区现代交通运输先河。





新县在上世纪50年代为新县村

60年代为新县大队

70年代末恢复村建制

80年代改称新县街

随着时代变迁

现为朝阳街道下辖的新县社区


图片


新县老街巷中现存最老的房子

建于明永乐年间

有的房上还印有特殊标记

原来,这是旧时生意人所为

标记代表着“钱无边”的意思

是不是很有趣



如果你也对

有着悠久历史的新县老街感兴趣

可以有空来走一走

探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

感受传承千年的人文底蕴








关于港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作为一座从神话中走来的城市,连云港有着独特西游文化、山海丝路文化、淮盐文化等地方文化,绽放着绚丽的人文风采。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连云港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联合策划推出《港城文脉》专栏,在连云港发布首发推送,邀请文史专家,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现港城人文底蕴,让用户深入了解港城历史文化,更好地传承港城文脉。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贾元元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