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追寻“教育灯塔” 传承大爱精神 | 江海大红鲤鱼生命教育团走进赣榆方敬故里

(通讯员 刘丰瑞 魏啸)“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近日,江苏海洋大学理学院“红鲤鱼生命教育团队”的学生们来到连云港市赣榆区宋庄镇,走进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方敬先生的纪念馆与旧居,在一砖一瓦间触摸这位“教育乡s贤”的精神脉络,在一声声讲述里感悟“大爱无疆”的生命温度。

乡贤故里:一位“抠门”先生与千万学子的温暖账本

方敬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赣榆人,虽常年旅居沪上,却始终心系桑梓。走进纪念馆,泛黄的资助名单、褪色的汇款凭证、学生们寄来的报喜信,无声诉说着这位“抠门”老人的赤子之心——他一生节衣缩食,住着老房子、用着旧物件,却将毕生积蓄200余万元全部捐给家乡教育事业,资助260余名贫困学子走出乡村;他创办“景清奖学金”,用“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点亮农家孩子的梦想;他常说“教育是最长情的慈善”,用行动诠释着“泽被后人”的初心。

“方爷爷总说,自己吃过没文化的苦,所以要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们。”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张老照片介绍,照片里,已是鲐背之年的方敬坐在教室后排,认真记录着孩子们的课堂笔记,“他常说‘教育是火种,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为这件事努力。”

薪火相传:学生眼中的“方先生”是永不熄灭的灯

为了更贴近方敬的精神世界,团队成员特意拜访了他的学生吴德运。“方老师对我而言,既是恩师,更是人生的灯塔。”吴老师翻开珍藏的相册,指着一张1985年的合影说,“那时我在乡下教书,条件艰苦,他听说后每个月从上海寄来工资,附信写着‘教育不能穷,孩子不能等’。”

在吴德运的记忆里,方敬永远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却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学生身上;他常说“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课堂上总能用最生动的故事让孩子们爱上学习;他退休后放弃城市优渥生活,回到赣榆义务辅导学生,一待就是20多年......“他用一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者的情怀?”吴老师说,如今自己退休后也加入了乡村教育志愿者队伍,“这是方老师教给我们最珍贵的‘作业’。”

生命礼赞:最后一次“课堂”是医学事业的接力

最让团队成员震撼的,是方敬先生生前作出的特殊“教育选择”——他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将最后一份“生命礼物”赠予徐州医科大学。这份超越生死的奉献,让在场的大学生红了眼眶。“他用一生写就‘教育’二字,连离开都在为医学教育铺路,这是怎样的胸襟?”团队学生们感慨:“方敬先生用一生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更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在惊天动地,而在细水长流的坚守。”

从沪上谋生的游子到反哺桑梓的乡贤,从三尺讲台的教师到照亮他人的“精神灯塔”,方敬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留下的教育火种、奉献精神,早已在赣榆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正如纪念馆墙上的标语所言:“一个方敬走了,千万个‘方敬’正在成长。”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梁红燕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