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卢同根:高音喇叭响四方

​作者:卢同根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每当响起这悦耳动听、洪亮醇厚的歌声时,人们就会知道,又有火车皮驶进坨地,工人们又要投入到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了。


这歌声来自猴嘴盐坨。猴嘴盐坨是江苏淮盐的主要集散地,负责向全国16个省区的淮盐集运,保证这些省区近2亿人口的食用盐需要。说她是苏北盐是当之无愧的,也名副其实。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气十足的盐都,从2000年起因大开发、大建设的需要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盐是国家之利器,生产生活之必需,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起初,淮北盐民生产出的淮盐除了供给当地人食用,还要运送到外省供人之需。1923年陇海铁路修筑到海州,因资金紧张而停滞不前,但带动了大浦港的短期繁荣。大浦这个地方属于海汊,水陆兼并。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自然成为淮盐集运站,成了坨地,通过水陆两路将淮盐运送出去,但规模不大。后来由于临洪河口泥沙淤积严重,大浦港无法停靠大船,加之陇海铁路向东拓展,一下子开阔了当政者的视野,便将铁路延伸一截,在猴嘴镇铺设了一条长1.3公里的复线双轨。至1933年大浦盐坨整体搬迁到猴嘴,猴嘴盐坨从此逐步兴盛起来。


  猴嘴盐坨每年运往外省市的淮盐数以万计。解放初期,每年达到10多万吨;最兴盛时期当数上世纪八十年代,年销量达80万吨。猴嘴只是一个镇级建制单位,也正因为她是盐都,所以当年的云台区驻地曾设在猴嘴。更为有趣的是因为淮盐的名声好、名气大,云台区曾一度改名为“盐区”,将“盐”冠名为县一级建制单位的政府,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不仅如此,也正因为盐的风光,盐区的火车站叫做“盐坨站”,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猴嘴盐坨三面环水,被盐河隔断,只有铁路延伸进来的南面可以进出车辆和人员。当然,聪明的盐坨人曾将靠东的河道上设置一个推拉桥便于职工进出上下班。这样做纯粹是出于管理的需要,防止盐斤流失被盗。猴嘴盐坨设有24个段位。所谓段位就是生产作业单元,也可以这样理解,在这个咸味十足的坨地可以同时有24条盐船入坨卸盐。关于24段还有一段趣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棋圣聂卫平的名字响彻中华大地,全国掀起了围棋热,人们津津乐道地称聂卫平为“聂旋风”和“聂9段”。9段是围棋界最高段位了。一次,人们在谈论这个话题时,一位憨厚的作业班长冷不丁冒出一句话:9段算什么?我们这里有个24段呢!说得大伙一下子愣住了,随即才明白过来,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是呀,那时正是盐坨事业的鼎盛时期,工人们怎能不为有个24段而骄傲自豪呢?


  盐坨里最精彩的时刻当数“咱们工人有力量”音乐的响起。这首歌既大气又豪迈,音乐一出响彻整个猴嘴街,几乎所有人都能听到,也就知晓坨地里火车又来了,工人们又要忙碌了,新的战斗又开始了!一般情况下,“咱们工人有力量”连放三遍之后,就有一位声音雄厚的男高音播音员开始喊话:装车班组注意啦,一班、二班……或地笼拉麻袋注意啦,三班、四班……接着便将具体任务布置得清清楚楚。特别是“注意啦”的那个“啦”字拖得好长,让人感到亲切随和,印象深刻。工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坨里,投入到紧张有序的装卸之中。当然,刚解放时没有音响设备,那时靠的是传讯员跑步或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挨家挨户去喊话通知,只有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了扩音设备,才改为靠喇叭广播通知。坨地播音员换过多少人,一茬又一茬,起初有赵斯德、张作平、王春雨等一批“老盐坨”,后来又有毕甫海、张彭年、丁建海等一批“新后生”。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嗓门大,声音雄亮,富有磁性,能传遍整个猴嘴街,既让人听见听懂,又使人悦耳舒服。曾有人调侃说,让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去市里当电台播音员都不会逊色。这批人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成了骨干。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首歌在江苏盐都上空回荡了50多年。直到2010年,坨地虽然还断断续续有货物运出,但高音喇叭已经不在了,往日火热的战斗场面也不见了。时至今日,部分铁轨已被扒掉,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咱们工人有力量》只能在人们的心中默默地咏唱。


总值班: 曹银生     编辑: 朱芸玫     

来源: 连云港发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