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逃海上盼王师,志欲回天只恨迟。
避难曾闻碑有记,隐居未达世无知。
苟全性命归新主,却失初心择路歧。
可叹当年谈直道,徒留野老说瑕疵。
“二苏碑”位于向若亭北约30米处,现仅留碑座,碑体不知下落。碑座就是山岩,山岩上有石碑插入山体的卯槽,碑座部分平面尺寸:南北93厘米,东西36厘米;碑座上品字形分布三个卯孔。北端的卯孔南北尺寸15厘米,东西26厘米,深14厘米;隔北卯孔南侧约6厘米有一个南北26厘米、东西9厘米、深10厘米的卯孔;紧靠南端的卯孔尺寸为:南北15厘米,东西26厘米,深14厘米,位置及尺寸与北卯孔对称。推测石碑可能有200厘米左右高,宽93厘米,厚26厘米。根据卯槽的形状,可以看出石碑的大面是东西向的,石碑距离山脚海棠路75步,约56米,明末时,北固山还在海中,如果乘船经过,应该能看见石碑上的大字。《云台导游诗钞》记载,碑文是:“明二苏避难处”。碑上款小字“岁乙丑中秋之吉”,下款小字“兄御史弟贡生苏京苏衮”。此碑载明所立时间是乙丑岁,可能是苏衮或苏氏后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所立。苏京一生只经历了1个乙丑年,即明天启五年(1625)。下一个乙丑年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时苏京已经去世。
“二苏”就是明末清初的苏京和苏衮。苏京(1592年~1653年),字殿卿,号临皋,生于明万历壬辰年(1592),今山东日照岚山区安东卫人,祖籍泰州,明崇祯进士,明末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河南巡按。其始祖从明太祖有功,封昭信校尉,世袭百户侯。明信国公汤和设卫防海时,调入日照安东卫驻守,仍袭百户侯之爵。1645年,隐居墟沟北固山。1647年苏京降清,任陕西道监察御史,5年后(1653)卒于福建按察司佥事分巡建甯兵备道任上,终年62岁。
明末清初山东诸城人丁耀亢在《航海出劫始末》一文中记载山东大族躲入云台山逃避战乱之事:“三月终,冠盖軿集,入海者众,乃知有闯逆之变。是时也,内阁大学士范讳复粹由登州泛海至,侍御苏讳京、给谏丁讳允元由日照、安东至,巨室将百余家矣。”
明末,监察御史苏京为延、宁、甘诸军监军,围剿李自成起义军,后因叛将出卖被俘。甲申年二月,李自成准备攻打京师,苏京乘乱逃回山东安东卫。崇祯帝亡后,携弟苏衮举家迁往岚山对面的北固山避难。福王朱由崧在金陵称帝,苏京前往金陵,弘光帝派苏京募兵到连岛庙前湾驻扎。苏京因小朝廷混乱且未受重用,辞官归隐乡里,往来于岚山和云台山两地。传说苏家曾在连岛苏马湾牧马。顺治三年(1646),苏京听闻有人向清廷揭发他曾在南明任职,匆忙赴京降清,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兼茶马事务。
苏京曾祖苏恒,祖父苏田。嘉靖年间,倭寇侵扰福建沿海,苏田兄弟二人随戚继光赴闽讨倭,战死疆场。当时苏京的祖母赵氏年方24岁,矢志抚孤,享年70余岁。苏京的父亲叫苏雨望,号润吾,年少时就有文风,颇识字,精射术。成年经商,往来浙闽间。
苏京同胞五人,他排行第三。长兄苏文,字具瞻,弃武习文为廪生;二哥苏彦,字企由,号琪园,痒生;四弟苏襄,与苏京同中崇祯癸酉科举人,时人谓之“双凤”;五弟苏衮,字雪堂,明末贡生。轻财帛,好施舍,有侠士风度。当时有人赞扬他“持己秉三代直道,待人凭一丸丹心”。苏京降清后,苏衮仍留墟沟,是墟沟一支苏氏的先祖。
苏京三子三女。长子敦生,字子厚,廪生,中崇祯癸酉科副榜;次子敷生,贡生;三子敬生,号渔城,康熙丙寅(1686年)科贡生,庚午(1690年)科以解元候选知县,著有《周易启蒙》《渔城诗文稿》。
苏京出身科甲,有《小学注解》《笔山居艺》《畿南纪兴诗》《文稿》等著作传世。苏京隐居墟沟期间,悠游山水,到过宿城并有诗:
再登山寺
别有寻幽径,重来另一天。峰回山势迥,路转地形偏。
窈窕荒蹊窄,崚嶒峭壁悬。间关山鸟弄,窔奥卧龙眠。
摩石敲新句,拂苔读旧篇。沉沉禅境寂,冷冷梵声喧。
羹煮云根蔌,茶烹涧底泉。青菁尘外饭,白雪坐中联。
山下耕桑侣,逃秦不记年。
上寺望海
云树连天沧海东,吾家近地是瀛蓬。
尘蒙短发终何济,早向滩头学钓翁。
海上夜月
尚忆岚山口,孤帆入海年。衔杯看蜃市,高枕对楼船。
多难余生在,浮名知己怜。陇头今夜月,似为故人圆。
苏京之子苏敷生也能诗:
登阿掖山
喜得寻幽经,相邀载酒过。开尊凌树梢,倚仗傍城阿。
山翠经秋老,禽声向晚多。风光堪侑酒,乘兴许酣酡。
《云台导游诗钞》:在墟沟北山“乐寿山庄”园内崖上。碑文:“明二苏避难处”。碑上款小字“岁乙丑中秋之吉”,下款小字“兄御史弟贡生苏京苏衮”。案:乙酉,明由崧(即福王)弘光元年是乙酉,其时山东为清所有,群寇如毛,二苏避难海上。今山东日照居民相传,谓二苏系安东卫岚山头翰林苏仲山之远祖。(陈圣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