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晶都小桥亦风流

东海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李琳

【连网】  不论是古代的赵州桥、卢沟桥、洛阳桥、广济桥,还是当代的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东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也不论是气势恢宏的跨海大桥,还是婉约精巧的园林小桥,林林总总造型各异的拱桥、平桥、石桥、木桥、钢桥、铁路桥、公路桥,索道桥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国桥文化。晶都的桥,当属中国桥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秦时属东海郡朐县,是一方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古老的土地,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民国元年海州改称东海县,始有县名。1957年11月终于穿越千年咸腥的海风由海州迁治牛山有了自己的城池,1958年春3月开挖西双湖和十里长河,蜿蜓穿越城区,河中流水潺潺,两岸鸟语花香,给荒野上新建的小城带来清凉,给小城里的人们带来喜悦。为方便河上行船,相继在西双湖东堤、中堤、西堤和牛山路(现为牛山北路)修建石拱桥,成为小城一大景观。由于拱桥两侧坡道较陡,上坡要用一些力,城区居民和进城的人们都叫它弓腰桥。西双湖中堤和东堤当时是城区通往县域西部的主要交通道路,所有车辆都要从两座弓腰桥上经过,汽车憋足劲轰轰轰爬到桥顶,刚刚松下一口气,车屁股一撅溜下坡去,刚放下去的心又猛一下提起来,有一种直上云端的感觉,直到车行驶在平整的沙石路上时,提在喉头的心才彻底放下去,打开车窗回头看看,无不赞叹弓腰桥。牛山路弓腰桥北是一溜大下坡,自行车不用脚蹬可以一直滑行到葡萄园,再往前就是石榴了。这一时期不仅建成四座石拱桥,而且还在城区河道上修建了平桥结构的钢铁桥、和平桥,建筑材料均以石料为主,水泥圆凸勾缝。随着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方便居民的工作和生活,1975年在幸福路北首(现为幸福北路)河道处修建板梁结构的幸福桥。1982年后改造牛山拱桥为混凝土板梁桥,同时对坡道进行降坡改造。1983年4月在利民路(现为利民西路)河道上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利民桥。

陇海铁路将城区一分为二,那时,城区南北交通仅有幸福路平交道口一处,火车过境时,南堵北截,交通拥挤,居民工作、生活十分不便。1974年6月至1976年10月,在牛山路南首建南北跨越铁路的东海天桥。东海天桥为双孔不等跨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主桥长67.7米,全长358.1米。南孔净宽15米,北孔净宽26米,重力式墩台,挡土墙式引桥,泥灰结碎石基层钢筋混凝土桥面。东海天桥竣工通车时桥上桥下红旗招展,锣鼓喧天,过桥车辆系着红绸带,一路鸣着汽笛,全城为之欢腾。东海天桥继拱桥之后再次成为小城的景观,城区居民茶余饭后漫步桥上,东眺云台日出,西望马陵暮色,看长龙从桥下呼啸而过,赏玉兰花灯迷人的灯光,视野豁然开朗,胸中心旷神怡。许多小城附近的人们成群结伴慕名而来观之,更有乡镇的人们专程进城一睹天桥风采。摄影家徐晔宇桥端一张获奖照片《小站》,为东海天桥凭添无限风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像彩练,似彩虹,东海天桥是东海人的骄傲,是东海人的智慧,是东海人走向世界的纽带。

根据县城将过境交通移至城外修建外环路的总体规划,1980年代中期,在火车站两侧各2公里处修建东、西立交桥。东立交桥南北跨越铁路(路跨铁),主桥1987年建成,引桥1990年建成。主桥台钢筋混凝土,引桥台浆砌块石。2001年重建为梁板式结构多跨大型桥梁,已成为245省道的组成部分。西立交桥为南北穿越铁路(铁跨路)地下立交桥,1988年10月开工建设,1989年9月建成通车。

上世纪90年代初,因陇海铁路复线建设和东海火车站站房改造,栉风沭雨曾辉煌17个年头的东海天桥,终于在1993年5月10日后被拆除。随着东海天桥的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东海路南端人行天桥和幸福路道口地下桥。2000年后城区相继新建了花园桥、郑庄桥、中华桥、晶苑桥、自清河桥、贯庄新桥、北辰路桥、滨河桥、府苑桥、振兴桥……

2005年西双湖风景区景观项目全线铺开,2006年3月建成十七孔景观桥,桥长288米,双侧共有369个形态各异的石狮子,因此也叫百狮桥,为国内最大石拱桥之一,成为西双湖景区的重要景点,继石拱桥、东海天桥后再一次成为小城的景观,每逢节假日,桥上桥下游人如织,周边市县的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不论是赏花亲水,还是观景听涛,十七孔桥是不二选择,游玩的人们必须到桥上伫立片刻,或吟诵“枫桥夜泊”发思古之幽情,或昂首“独立小桥风满袖” 饱览湖景,或沉醉“二十四桥明月夜”观赏水中月……

有生有灭,有得有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东海城区的拱桥平桥、路跨铁铁跨路立交桥、景观桥等大大小小30多座桥,穿越七十年的风雨,见证了东海的城市发展,并且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那一座座造型各异耸入云天的高楼大厦,那高高低低层次分明美如画卷的园林绿化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好似一幅浓妆淡抹的水墨画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爱晶都的桥,我写晶都的桥,晶都小桥亦风流!

相关新闻